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认为,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这就大大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由此可知(       
A.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B.农民承受了官府沉重的剥削
C.赋税改革并未真正付诸实施D.统一征银影响农业生产时间
2022-05-24更新 | 39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
2022-04-19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赋税管理,赋税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事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

材料二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通令全国实施的一项新的赋役制度,它“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一切征项,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悉并一条,化繁为简;它取消各种摇役名目,实行银差,使徭役空前简化;同时,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并部分“摊丁入亩”。它简化了赋役制度,改变了历代赋、役分开征收的方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同时,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摘编自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征税依据并说明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从唐中叶至明中叶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并分析明中叶改革赋役制度的意义。
2022-04-18更新 | 349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 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
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2022-04-10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 下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唐初土地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唐代
出处记述
《新唐书》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文》卷33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均田制存在瓦解的可能B.租佃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C.小农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大打击D.政府可以有效控制土地
2022-04-03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中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这说明
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单位:两)
府、直隶州顺天府永平府天津府大名府……总计
原征丁银36264.7626783.248278.3747188.41……400171.7
摊入丁银26903.7714357.4417183.6956760.58……404854.9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7 . 如图是中国个税起征点的变化趋势图。这反映了我国
A.贫富差距逐渐消除B.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C.对外贸易不断发展D.公民纳税意识的增强
8 .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2021-09-27更新 | 8299次组卷 | 78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10 .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021-06-09更新 | 8004次组卷 | 68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