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汉朝前期,政府多次颁布“爵”诏令(如下表),民户可用钱买爵以减罪或免除徭役,遇到灾困亦可卖爵自救。这一措施
时间内容出处
公元前194年“民有罪,得买舟三十级,以免死罪”《汉书·慈帝纪》
公元前189年“夏,大早……令民得卖爵”《汉书·惠帝纪》
公元前168年晁错上书汉文命“某天下入粟(给国家缴纳粮食)得以拜爵”《汉书·食货志》
公元前158年“天下旱,蝗。帝加惠:……民得卖爵”《汉书·文帝纪》

A.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B.造成西汉统治前期吏治腐败
C.直接导致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使得民户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2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2019-04-24更新 | 572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19-04-23更新 | 44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6 . 下图是807年唐朝的税收区分布图。深色阴影部分是定期提供税收区,浅色阴影部分为不定期提供税收区,无阴影地区是不上缴税收区。这反映了当时
A.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B.均田制破坏导致了税制改革
C.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宽松政策
D.藩镇割据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7 .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018-10-15更新 | 1622次组卷 | 4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06-09更新 | 18362次组卷 | 18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苏轼说:“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痔胰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苏轼认为两税法
A.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B.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10 . 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
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
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