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 . 唐律规定“奴婢比之资财”,“律比畜产”,地位低下。宋代除少数官奴婢外,私奴往往订立契约,约以时限,付以雇值,又称“女使”。这反映了宋代
A.宗法等级观念淡薄B.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女性政治地位提高D.雇佣劳动开始出现
2020-11-03更新 | 505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诗经》中有多篇诗歌描述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锋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反映了先秦
A.社会动荡民生凋敝B.文史作品关注现实
C.政府关心民生问题D.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2020-08-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中期出现:“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表明当时
A.赋税沉重,贫富悬殊较大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C.“两税法”加剧社会矛盾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5 .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保证了国家赋税收入,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2020-05-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7 .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8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019-12-01更新 | 602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9 . 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
10 . 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2019-05-05更新 | 240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