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B.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
C.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D.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
2 . 唐初的户籍制度有编户(良民)非编户(贱民)之分,贱民附籍于主家,可以像货物一样交易。中唐以后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均为国家编户齐民,这变化反映出
A.儒家仁政思想得以提升B.门阀制度日益衰落
C.封建等级制度面临瓦解D.政府放松人身控制
2020-06-2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
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4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5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19-04-23更新 | 444次组卷 | 29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018-10-15更新 | 1622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龙泉中学等五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7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C.实行以银纳税,加重人民负担
D.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8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06-09更新 | 18362次组卷 | 180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5月6日)-高中历史
9 . 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10 .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