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
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 . 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
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
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2020-03-30更新 | 865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空中课堂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020-03-20更新 | 277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5 .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6 .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019-12-01更新 | 602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7 . 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
8 . 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2019-05-05更新 | 240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汉朝前期,政府多次颁布“爵”诏令(如下表),民户可用钱买爵以减罪或免除徭役,遇到灾困亦可卖爵自救。这一措施
时间内容出处
公元前194年“民有罪,得买舟三十级,以免死罪”《汉书·慈帝纪》
公元前189年“夏,大早……令民得卖爵”《汉书·惠帝纪》
公元前168年晁错上书汉文命“某天下入粟(给国家缴纳粮食)得以拜爵”《汉书·食货志》
公元前158年“天下旱,蝗。帝加惠:……民得卖爵”《汉书·文帝纪》

A.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B.造成西汉统治前期吏治腐败
C.直接导致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使得民户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10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2019-04-24更新 | 572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