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时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开十(注: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上的“怀集”是地名,唐时属岭南道广州。“怀集”银饼左下面有一圆形补疤,上缴国库前银饼必须验明成色和重量,据考证,该“补疤”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资料

材料二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土地制度为基础,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及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则是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和创新。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宋朝时期,王安石构建的“方田均税法”,反映了公平税负的思想。明中期直至清初实行“一条鞭法”,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

——金玉佳《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


(1)材料一中的“银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有怎样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编制赋役黄册,又测量天下田土,编制成鱼鳞图册,写明田主姓名、田土面积、品质等,用来核实土地产权及税粮责任……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开征“金花银”,将江南地区应纳的田赋米麦400余万石,折算为白银100余万两,运入宫中的内承运库。东南地方的赋税大幅度地由实物转变为货币。其后,赋税折银从江南铺展到其他地区。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各地以州县为单位,依据新近清查的土地数额,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除了苏、松、常、嘉、湖地区供应京师食用的潜粮以外,一概折合为白银,官收官解……明中叶以后的赋役体制变动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经过康熙朝60余年的恢复与发展,清朝自1712年起,实行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的政策,以全国丁银额数字最高的1711年为准征收丁役(折银征收,即“丁银”),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二黄仁宇根据《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的记载,对晚明全国的农业税率进行了估计,如杭州府的税率为6.7%到10.05%(主要受粮食价格影响);山西汾州府的平均税率为8.3%(粮食均价为每石0.6两白银);湖广安化县在16世纪中期税率为3.9%(粮食均价为每石0.3两白银),17世纪初税率为5.9%(粮食均价为每石0.2两白银);南直隶溧阳县最低税率为1%,最高税率是5.4%。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至清中期农业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后期至清中叶农业税制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4 . 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上述规定有利于
A.减轻百姓赋税负担B.维护门阀士族特权
C.防止官员腐败现象D.遏制土地兼并趋势
2022-02-09更新 | 552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秦国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开始实行户赋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时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洪武年间,政府编制鱼鳞图册,户籍黄册与地籍鱼鳞册的使用,使赋税收入有了保证。明中期实行“一条鞭法”, 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户籍仅保存人口统计的作用。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以后,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但治安管理的政治意义却加强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概括材料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作用。
6 . 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至五代时期,纳税人还没有官方统一颁发的田赋完税凭证。北宋时期,纳税人缴纳田赋后,获得官方颁发的纸质凭证,称为“户钞”。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B.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
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国家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2023-10-26更新 | 507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暨玉林市一模)2024届三10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8 .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022-07-23更新 | 1963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体禄发放形式的变化,说明的是(     
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变化
10 . 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