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
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
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
3 . 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议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治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2023-03-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图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朝代赋税制度意义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前期保证了农时,后期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明朝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朝“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A.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呈现进一步减弱的趋势
B.缴纳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C.征税标准由以土地财产为主向以人丁为主转变
D.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2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落到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做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两税法反映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7 . 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上述规定有利于
A.减轻百姓赋税负担B.维护门阀士族特权
C.防止官员腐败现象D.遏制土地兼并趋势
2022-02-09更新 | 552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8 . 宋初,开始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雇值制度。由此可知,这会导致宋代
A.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官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D.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王安石《促织》)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材料二 各通商口岸输入洋纱统计表(1867~1892年)(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与报告)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原夫欧洲各国,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若有商而无工,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即今力图设计,切勿薄视商工。……张謇在《代鄂督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摘编自《张之洞评传》
材料四   1922年爆发棉纺织业危机,大生纱厂危机严重,当时政府没有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经济恐慌中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不成,大生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摘编自傅国涌《大商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织妇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67年~1892年中国进口棉纱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观应和张謇主要经济思想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2016-11-18更新 | 4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高考复习质量监测文综历史卷
10 . 东晋时期的户籍有黄籍和白籍之分,白籍不征发赋役。到东晋后期和南朝,白籍人口不断地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之中,为国家承担赋役。这说明(     
A.民族交融完成B.郡县是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
C.中央集权强化D.户籍内容因赋役需要而变化
2024-01-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