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如表反映了(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2024-05-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倒计时4天-2024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部分),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通关凭证,金节上有“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予浮认,不见其金节则政(征)”的铭文,并规定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楚国霸主地位的确立B.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
C.战国时期的税收体制D.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
2024-04-13更新 | 355次组卷 | 4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7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4-04-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折色的推行(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利于改变经济结构
C.推动赋税制度变革D.加重百姓赋税负担
2024-04-01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01 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下的基层治理与法律教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农民始终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材料二   班固在作《汉书》时,曾引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相关史料,有如下述:

一个农夫,带家室共5口,治田100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收获为150石。

土地税1/10,除去15石,尚有135石。

每口食粮每月一石半,五口全年食用共消耗90石。

135石除去90石,尚存45石。

每石值钱35文,剩余45石共值1350文。

除去地方举办祭祀等公益300文,可以家室用度的为1050文。

衣服每人应费300文,五口共为1500文,不足450文。

此外治病与丧葬之费不计,而因军事动员之额外赋税又不计。

(备注:汉代人头税为每个成人每年120文)


分别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史料价值。
2024-03-3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7 史料价值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6 . 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①番茄由观赏植物变为百姓餐桌的食用蔬菜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概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2更新 | 622次组卷 | 5卷引用:秘籍07 抢分专项 · 周年热点集锦+考前预测+专练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7 . 唐律规定:在人少地多的宽乡,农户可以在规定受田亩数外自行垦荒,法律不予追究。至于由狭乡迁往宽乡的农户,国家给予免赋的优惠。这些规定(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B.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自耕农经济
C.使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D.允许农户自由买卖所受的土地
2024-03-19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11大核心考点+75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高考专用)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中国古代漕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   2019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⑥《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8 “探究史料价值”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488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徭役摊派的平均B.商品经济的发展C.垦田面积的增加D.贫富差距的缩小
2024-03-08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01 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下的基层治理与法律教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库现藏有汪寄佛户帖一件,厚麻纸,圣旨部分雕板墨印,户籍内容皆正楷毛笔填写。原件长宽各36公分,四周细线双边,两层边栏之间印有梅花图案。该户帖全文如下: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本身年叁拾陆岁,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妻阿李年叁拾叁岁,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口月口日

深字伍佰拾号(注:此行字自上至下存左半,意在“勘合”)

——吴展《明代户帖的史料价值与版本价值》

(1)从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作为研究史料,此户帖有何价值?
2024-03-05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