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卫所手工业是明朝地方手工业中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明前期“各处承造军器合用物料,系军卫者,军卫自办”;明中期以后,部分内陆卫所则出现了“每年每人征工食银五两”的筹备方式。这一变化(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顺应了赋役改革的需要
C.加强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D.确保了军备产品的质量
2024-01-02更新 | 45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 . 明代前中期,夏秋两税主要以稻麦形式征收,其中稻谷(米粮)的数量渐趋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年底,太仓应支官军俸银135万两、边饷银236万两、补发年例银182万两,而太仓所存现银仅130万两。材料有助于解释晚明(     
A.官员的俸禄开始货币化B.募兵制弊端的全面凸显
C.江南弃农经商的普遍化D.推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
2023-12-18更新 | 8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中所列内容为古代中国赋税政策的概况。这些政策旨在(     
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行“初税亩”
秦汉征收田租、户赋和口赋(人头税),严厉处罚“匿田”行为
唐宋唐后期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未王安石行“方田均税法”
明清明“一条鞭法”即征收货币地租;清“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A.缓和封建土地兼并现象B.理顺国家财政治理体系
C.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
4 . 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③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④民众抗役斗争的常态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3-12-0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警税、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

——摘编自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手实亦称“首实”、“手实状”、“手状”,是中国古代编户呈报户口资产的文书,政府编造户籍的根据),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五 实行一条鞭法后,国家增派的差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它不只减少了税目,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反映了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史》

材料六 “摊丁入亩”制度的主导思想是废除原先单独征收的丁银,将丁银融入田赋征税。即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将税收负担和纳税能力结合起来,田多者多税,田少者少税,无田者无税。制度实施后,无地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可以离开原籍自谋生路,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贩卖。此外,“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堵住了部分地主官绅转嫁丁银的漏洞,强化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效果,也大大促进了人口增长。

——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主题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七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材料八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年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年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年12月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九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着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材料十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扣除标准为800元每月,主要针对外籍个人征税。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税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1年修正,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每月,对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费用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标准。2018年8月31日,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正,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方式上从按个人征收改为按家庭征收,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周晓君《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赋税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5)根据材料四,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条鞭法。
(7)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政府海关管理的特点。
(9)根据材料八,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关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1)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12)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6 . 自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折纳上交物品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出现折色概念,以折色物品征收田税的方式一直存续于整个明代,为保证田税折色征收与实物米麦价值的一致性,明代政府严格规范本色与折色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下表)。明代政府的这一做法(     
夏税正色米、麦银∶钱∶钞∶米=1两∶1000文∶1贯∶1石
棉苎∶米∶麦=1匹∶6斗∶麦7斗
麻布∶米∶麦=1匹∶4斗∶麦5斗
注:云南以金、银、布、贝、漆、丹砂代折秋粮(洪武十七年)
折色钱、钞、绢
秋税正色
折色钱、钞、绢
A.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B.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推动了国家财政的市场化D.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
2023-08-16更新 | 9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7 . 洪武时,朝廷规定地方政府需以廪给(粮米资助)、脚力(由官府佥派役力)等方式为应举举人提供赶考路费,但这种资助并不稳定。明中期以后,地方的财政体系中逐渐确立了举人的定额资助,如万历时福建规定新科举人每名旗扁贺礼等项银八两。举人资助方式的变化折射出(     
A.赋役制度的调整B.选官制度的完善C.资本主义的萌发D.基层治理的强化
2023-07-2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8 . 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官方所记税粮数为米24729450石,麦4712900石,当年岁入粮数超出元朝大德三年之数2.5倍。某同学对此历史现象进行研究,下列各项中应列入其研究范畴的有(       
①征税税率       ②朝贡贸易       ③人口数量       ④粮食生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2-27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9 . 如表是宋明两代政府收入银、钱数额对照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钱数(贯)银数(两)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484800057000
明代万历九年(1582年)21765.43704281.6
A.赋税政策的调整B.经济结构的变动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制度的改革
2022-12-15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一条鞭法的实施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赋役折银”的做法,在后世得到了沿用和发展。采取这一做法的根源是
A.农牧民族的交融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白银的大量流入D.全国人口的激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