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教,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1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教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结合材料一,分析明清政府防疫措施不同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自然界发生的瘟疫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人类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经济危机也同样威胁到人类的命运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了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美军却在这时暴发了流感病毒,病毒在四个月内,就完成了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同时病毒也在不断地变异,到了盛夏,明显突变为一种新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感染。病毒的伤亡数字在战争中得到了掩护,战争双方为了维护军队士气,纷纷隐瞒疾病的流行。一直到流感传播到当时处于中立地位的西班牙,甚至连当时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染上,才被完全揭露出来,所以称为“西班牙大流感”。

——摘编自张晓声《1918年美国流感再审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病毒”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该病毒“向全世界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亿人死亡,占全球人口3%6%。也使得1918年一度处于强势反攻的德军,由于大量士兵患流感而失去军队战斗カ,最终败北。在1919年初的巴黎和会中,流感病毒还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由于赴会谈判的威尔逊总统感染流感引发昏厥,导致其在会期间未能全力坚持其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使得英法主导的削弱战败国的《凡尔赛和约》得以通过,激化了各国间的矛盾,埋下了二战爆发的隐忧。

——摘编自张晓声《1918年美国流感再审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班牙病毒”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总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材料三中“A”区域关税税率变化的历史事件,并以甘地为例分析该历史事件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020-07-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许多省市开展了卫生检查、评比先进的竞赛和挑战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从1839年开始,查德威克利用在济贫委员会工作之便调查得出城市现存的不卫生状况是霍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支持查德威克的卫生派不遗余力地宣传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1848年夏,霍乱第二次“光顾”英国,“最肮脏”的伦敦东区疫情严重。同年,议会批准成立卫生总会,发起公共卫生运动,连续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垃圾清理法案》,后者因主要目的是消除霍乱又被称为“霍乱法案”。卫生总会积极推进下水道改造。查德威克精明干练,大胆实践创新,推动改造伦敦的主排水系统和居民的内部排水工程。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以霍乱防治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国公共卫生运动开展的共同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求的原因。
(2)从明朝和英国防疫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2020-08-0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盛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丁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突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在疫情较轻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站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蕴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究害时,也常表现得校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识在瘟疫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疫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投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止中医,不用中药”,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联合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其收回成命。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岩(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即:①限期登记“旧医",②训练“旧医";③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④禁止登报介绍“旧医",⑤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⑥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当即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起反对。1929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130多个团体组织了联合请愿团,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一面允许在第二年成立中央医馆,有些地区可设分馆、支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视。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听诊器和注射器等。

——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一——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抗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代出现大量瘟疫防治医书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初期中医发展受挫的原因。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医的认识。
2020-07-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材料三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2020-06-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化兴起、地域交往频繁、卫生环境恶劣,流行病种类很多,传播面广、死亡率高;鼠疫、麻风、天花和梅毒爆发次数最多。对流行病的认识,西欧深受天谴论、占星学、病原微生物说影响,由此形成相应防治理念。医学界遵从政府命令,向民众发放卫生手册,整理古代先进经验,摸索出防治九章,包括忏悔法、驱魔法、抚摸法、香薰法、逃离法等。政府实施隔离措施,建立检疫制度,改善公共卫生和环境立法。流行病防治使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设施和护理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数百年来,近代国际检疫制度在西欧抵御流行病蔓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公众健康意识觉醒,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兴起发展促进了环境卫生改善。

—摘编自《中世纪西欧流行病及其防治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近代防疫制度兴起,国家正式将普通民众的疫病救疗事业纳入 执政范围,改变了几千年统治者无所作为的灰暗图景。国家从制度规范和实际运作两个方面入手,草创医疗行政机构、颁布法律法规、设置疫病医院、培养医学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介入程度大大加深。此举非但没有扼杀社会救治力量软性机制的存在,反而促使其与时俱进,在国家调配管理下,以新颖姿态弥补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缺陷。但清政府无力干涉租界内的防疫事务,“国中之国”的防疫呈现出“西方”特征,与中国模式截然不同。在清末的最后十年,传统的、近代的“进步”医疗观念和实践,互相碰撞,对时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论1901—1911年的中国疫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流行病蔓延的原因,运用辩证的观点简评中 世纪西欧的流行病防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中国境内两种不同疫情防治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原 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世界疫情防治,谈谈你的认识。
2020·北京海淀·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解读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 20 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材料三   1980年起,农村开始从集体制转变,群众大范围的灭螺运动已经很难实施。1984 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概念,开始采取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措施,同时重视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 年,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还进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气池等环境改造措施。

——摘编自李林瀚《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中国两个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

材料四 近代欧洲国家建立了隔离检疫制度, 但不利于海运贸易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标准, 容易造成禁运混乱。为此,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召开,试图在疾病控制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多国公共卫生管理者召集在一起,因此这一年被视为“国际卫生”的起始点。随后,大会定期召开,但这种形式并不稳定,也缺乏约束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卫生”概念兴起,并逐步取代“国际卫生”。“全球卫生”是跨越国家边界的、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卫生已不再限于其本身,而是涉及到外交政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国际卫生”中依靠卫生部门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涉及各国的全球卫生问题,也需要外交的介入。这种卫生与外交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两大成果,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际卫生条例》,这些依靠国际谈判与协商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在应对全球卫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郭岩《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等


(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内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2020-05-30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黑死病最初于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坦丁斯堡   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暴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教主都相继死去,欧洲社会一片恐慌。由于应对迟缓,缺乏国际协调,疫病危害严重,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死病危机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一摘编自萧贺雄《2400万人丧生,鼠疫差点毁掉了欧洲》

材料二

受俄国鼠疫影响,1910年IO月,东北爆发了吞噬6万条生命的大鼠疫。在医学博士伍连得的领导下,1911年3月,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被遏制住了。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伍连德专门设计“伍氏口罩”,有效避免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设计了旋转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清政府与俄国、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瘟疫被遏制住了。鸦片战争以来从未露过脸的清政府,这回可算在西方列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一一摘编自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 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

——摘编自曾金花、 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