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孙关龙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
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C.各地区交往日益密切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农民买下闲置的土地,很多人成了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那宽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板:黑死病彻底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西方学者认为它“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

——编自《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戈”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疾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冬省防疫事宣"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19门年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一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的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020-07-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关于瘟疫传播,在秦朝以前有人认为是鬼神作崇;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参与疫病救治,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不同的气所致,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这说明
A.古代已经正确认识到瘟疫传播的原因B.基于观察与实践对瘟疫认识不断深入
C.瘟疫传播的途径只有空气和接触传播D.中国古代建立了良好的瘟疫防治体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殖民主义的扩展,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世界病”出现了,这便是霍乱。“世界病”的发生,从大环境上来说,殖民行为和民族冲突让区域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城市的发展进程则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从小环境来说,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特别是河流污染,卫生条件变得更差了。这种局面让消化道病原体活跃异常,并最终发展成了世界性瘟疫。

——摘编自李化成《全球史视野中的环境和瘟疫》

材料二   建国初,有西方人士曾断言,天花等瘟疫必定是新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1950年国庆节后,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居民普遍种痘一次。 此后,卫生部也发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必须对儿童进行种痘。种痘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医护人员和种痘人员根据人口登记名册,挨家挨户上门种痘。在这场全民种痘运动中,全国上下积极性很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终于消灭了这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瘟疫。

——摘编自宋莉《1950年消灭天花——人类免疫成功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出现“世界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解决天花问题上呈现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直在探索如何遏制瘟疫的传播,减轻瘟疫的破坏。有学者认为端午节便起源于南方的“祛病防疫”习俗。秦与西汉都有专门安置隔离病人的场所。张仲景编纂的《伤寒杂病论》,认为瘟疫是由“岁时不和,温凉失节”的疫气所导致。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不仅战乱与自然灾害频繁,也是瘟疫发生数量与频度的高峰时期。“卑湿”的南方地区最容易发生疫病。唐宋时期瘟疫多发生于春夏两季与都城附近。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加强药物的统一管理,改善公共卫生等手段防控疾病。医生也积累经验,精选各家名方,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处方被保存了下来。明清时期是疫病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疫病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递减的规律。温病学派由此在江南诞生,认为瘟疫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进入口鼻而传播。温病学派也十分重视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明代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药店遍布各地,药材业的发展有利于疫病的治疗。

——摘编自张剑光《千年疫情》等

材料二 霍乱长期以来一直是孟加拉和印度地区的地方病。1817年从印度向其他地区大面积传播。1830年,霍乱发展成全球性的疫病。1831-1866年间,霍乱曾先后四次在英国肆虐。有人认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贫民窟是霍乱滋生的温床。卫生派则认为霍乱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社会不卫生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贫穷的工人生活在一个更适宜霍乱繁殖的地区。主张当局应该关注穷人,改善他们的卫生状况来预防霍乱。卫生派主要由医学界人士和某些社会改革家构成,他们不遣余力的揭示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848年在霍乱再度爆发之际,议会授权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会利用议会授予的法律权力,在全国建设供水和下水道系统,有效制止了霍乱的流行。1851年英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其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对霍乱等传染病加以防治并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生公约》。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疫流行的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爆发霍乱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战胜瘟疫的认识。
2020-06-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一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格关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机关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起逐步扩大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等学校学生等。1949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总数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60年代末以来,农村三级保健经历了形成、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王1996年全国共有高等医药院校123所,中等医药学校550所。2000年以来,一批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从中央到地方新建了一批医学研究机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在社会卫生健康保障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克分利用机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和创新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医学所瞩目。

——摘编自王振国、张大庆《中外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

每次读《史记·扁鹊传》,都“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因而就更加不理解一些读书人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以至于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的宗族人口“向余二百”,但“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以期后世“能寻余所集”,“ 见病知源”,应对类似的瘟疫。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而)观今之医,(仅仅)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以应付病人) (口给: 花言巧语)。夫欲视死别生(辨别生死之症),实为难矣!

一一摘编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以下为“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方剂及其解读:

(一号方剂适合健康成年人,二号方剂适合体虚易感冒者、老年人、儿童)

一号方剂组成:生黄芪,白术、连翘,山银花各,藿香、石菖蒲、防风、甘草。

方剂解读:药方是由多味药构成的有机整体。全方补中寓散,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温中有清,温不助热,清不伤阳。共奏益气固卫,健脾和胃,辟秽化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官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在新时代促进中医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简析其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