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以下材料是对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偶像”的描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景润:19781月,《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中科院数学所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反响。陈景润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令人崇敬的人物之一。

中国女排:1981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又获得五个世界冠军。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精神被称为“女排精神”。

战斗英雄:1979217日,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象征。

张海迪:张海迪五岁时高位截瘫,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33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张海迪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港台名星:以周润发、张明敏、邓丽君等人为代表,特别是邓丽君,她以柔美甜蜜的曲风风靡一时。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等摘编


围绕“中国偶像”主题,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两则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合理选择两则以上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2-03-1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有的国家都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作为状元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棉纺业为中心,兴办一系列辅助企业,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和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并且面向公众开放。此外,他还创办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印刷机构、公园和剧场。1911年以前,他主张君主立宪,并为此开展了大量活动。1911年以后,他转向共和,希望南北议和,确立共和政体。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代南面官系统是辽朝管理以燕云十六州为主的权力机关。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北方中原地区割据势力相互混战,大量汉人逃入契丹活动的地区。耶律阿保机十分重视这股力量,他任命契丹贵族专门管理契丹各部事务,同时也仿照唐、五代设置了政事令、左尚书、右尚书等,管理汉人事务。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辽政权境内南北双方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和明显的差距。邓律德光在接管燕云地区时体会到抢掠、屠掳只能导致民众激烈反抗,这就要求契丹统治者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共同统治燕云地区。鉴于此,辽太宗在燕云十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选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担任各级机构中的官员,并下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尊重旧有的封建官制礼仪。

——摘编自何天明《辽代南面官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代实施南面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代推行南面官制度的概况和实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俾斯麦很快就开始了改革;1872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刑法典;1879年,又颁布了法院的组织法,统一了诉讼以及法院的程序,这使得司法和行政权分离,相互制约,更加公平。18731875年,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货币法以及银行法,实行了以金马克为货币单位的统一币制,并建立了帝国银行。1879年,又通过了关税法,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1881年,颁布了工人伤残病老的社会保险法;1883年,颁布了关于医疗的保险法,后来又有了关于意外事件的保险法以及关于老年和残疾的保险法。1872年到1875年,先后颁布了学校的监督法、五月法令和婚姻法等,用来排除天主教会对世俗事务的一系列干预。改革之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很快就赶超英法两个老牌国家。

——摘编自《俾斯麦与德国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70~90年代俾斯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70~90年代俾斯麦改革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材料二   辽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过程。会同初因急需选汉士为汉官治汉地,故在幽蓟地区以科举选拔士人,保宁八年,"诏南京复礼部责院",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已成定制。太平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制度已趋健全。统和二十七年是辽朝殿试的开端。是年,""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兴宗重熙五年……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举行殿试。考试科目在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后则借鉴宋朝,"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为"。

——摘编自《中国辽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8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战犯管理所采取了多种办法,组织杜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自己看书,相互辩论;还组织他们到各大城市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安排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这些改造措施,对杜聿明等战犯政治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起到了很大作用。1959年10月,首批33名战犯被特赦,杜聿明等11人由总理办公室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成为新中国的公民、重新做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60年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蒙哥马利,请杜聿明作陪。这位元帅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杜聿明说:“就剩我一个。”这时,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1971年夏,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王存福《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政府特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