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鼓吹变法,“今夫千万人群而成国,亿兆京垓人群而成天下,所以有此国与天下者,则岂不能群乎哉?……泰西之治,其以施之国群则至矣,其以施天下群则犹未也”,百日维新后,与外界接触,认为“我支那人……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末尝与平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1903年,梁启超游美,强调国家理性至上,认为中国要达到一个统一有力的秩序而求生存,须“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在与革命派论战中,明确提出反对排满,至此,梁启超对民族共同体的体认已完全确立。

——摘编自许小青《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024-05-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陶行知的一生都和乡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917年到1926年,陶行知在领导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乡村学校是当时中国乡村改造的中心。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将教育作为改造乡村社会重要工具。他在《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一文中指出,办学和社会改造是一件事情……改造社会若不能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1931年,陶行知创建山海工学团;次年,他提出工学团融做工、科学、政治于一体,将普遍的军事训练,普遍的生产训练列为六大训练的前两位。全面抗战爆发后,陶行知避居西南,在合川县郊(今属重庆市合川区)创办了育才学校。19461月,他还为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撰写了《社会大学颂》,表示乡人不出村,能知万里远。个个考博士,行行出状元。同年7月,陶行知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摘编自吴擎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陶行知有关乡村教育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提出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由宋入元的遗民学者胡三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小官,宋亡避归乡里。三省精于史学,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注释初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复购他本《通鉴》重新作注成书。《通鉴》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音读,即对一些生僻字注出读音。第二是官制,注某官名的职掌、品秩、设立时间等。第三是名物,对一些当时人已不熟悉的古代物品、概念进行解释。第四是地理,注古代地名的建置沿革和名称变化。第五是前后照应,注《通鉴》所载事件、人物的先后联系,诸如某事为此后某事张本,某人某事见此前某卷某年,某字号即此前某卷某人等等。第六是改正错误,指出《通鉴》记事中的一些疏误并进行考订。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对《通鉴》中一些记载过于简略的重要问题补充材料,作进一步说明。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清四库馆臣评为深得注书之体足为千古注书之法。而且,胡三省通过注释中有限的评论,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三省的史学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之初,英国政府组建“战争宣传局”,发动了浩大的宣传攻势。在这种氛围中,爱国诗歌井喷般面世,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布鲁克,其名句“如果我死了,只要这样想:在异乡田野上的一角有一处,永远是英国的土地”传颂一时。布鲁克颂扬大无畏的英雄行为与爱国主义情怀,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他并未亲历战争,因而其眼中的英雄形象始终带有浪漫主义的个人色彩,延续了传统的英雄观。与布鲁克不同,战壕诗人欧文、格雷夫斯、萨松、罗森堡等的战争体验书写无法继续融入传统英雄塑造模式,不再有浪漫的英雄主义理想。奠定此基调的诗歌便是欧文的《甘美且合宜》。文中,欧文斥责将“为国捐躯”描述成“甘美且合宜”的宣传话语,称其为“古老的谎言”,告诫胸中充满“荣誉”理念的年轻人,战争远非浪漫与理想之所在。

——摘编自张金凤《英国一战文学与英雄观嬗变——以<英雄之死>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英国一战文学中英雄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一战文学中英雄观的变化所折射出的信息。
2022-06-21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和德国军队于1944102日至21日在德国亚琛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一场战役,即亚琛战役。此时,亚琛这座城市已经被纳入德国西部边境的主要防御网络——齐格霏防线内;盟军希望能够迅速占领它,并将其推进至鲁尔盆地中的鲁尔工业区。尽管亚琛的大部分平民在战役开始前就已经被疏散,但该市的大部分地区被摧毁,战役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此战中美军伤亡5000多人,德军的伤亡人数与美军大体相同,另有5600多人向美军投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所经历的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役之一、也是盟军在德国领土上占领的第一座城市。这场战斗以德国守军投降而告终,此战役前不久,德军统帅部还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氛围中。

——摘编自熊武一、周家法等主编《军事大辞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琛战役的重要意义。
2024-02-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帕格沃什运动是罗素、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起的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国际和平运动。1957 年 7 月,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号召下,来自不同阵营和中立国家的 22 名科学家在加拿大的帕格沃什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讨论如何评估核武器大规模试验的后果、如何控制核武器和达成全面裁军、科学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此后,帕格沃什会议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运动,长期致力于敦促各国政府寻求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在促成核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中担任重要角色。无论是在政治关系紧张的冷战时期,还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世纪,帕格沃什运动超越意识形态,动员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密切合作,为军备控制、核裁军与国际安全献计献策,同时也用科学知识影响政府、媒体和公众,表现出富有成效的、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游战洪、刘钝《论帕格沃什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帕格沃什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帕格沃什运动体现的价值理念。
2022-05-2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土司虽然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官爵名号,但实际上属于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明清两朝,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大小土司拥兵自重,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改土归流”因此被统治者提上议程。改土归流始于明初,大规模推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完成于清末。明成祖在平定贵州土司叛乱后,在黔地设立贵州承宣布政司,将原属四川的遵义府和乌撒府划归贵州,原属湖南的六卫及原属广西的红水河以北之地亦划归贵州,建立行省。永乐十八年(1420),政府强制土司弟子入学接受儒家教有,教授四书五经,发展土司儒学。雍正时期,政府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大量汉民进入湖广地区,与当地的土民、苗民进行商业、农业互通;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西南移民政策,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儒释道文化带入黔东南,从而促进了贵州及西南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王勇《试论土司制度的衰落及其原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意义。
2022-04-27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三次适应性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英法希望维护两国在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方面的利益,以防止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扩张。1900年到1910年,而同时期英法两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额仅增加了17%和25%。19149月,英国正式提出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军事行动的方案,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同时(今属伊拉克)建立了民政当局以进行行政管控。1916年,陆军部强烈要求英国尽可能地利用美索不达米亚的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被占领土的重点政策。一战结束后,英国虽企图加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控制

——摘编自李其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索不达米战役爆发后,英国为控制美索不达米亚采取措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