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瑞图(15701641),福建晋江人,大学士,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作品丰富,艺术成就被广为传颂。其书法作品也以各种形式被保存并流传开来,包括张瑞图题写的摩崖石刻、庙堂匾额、功德碑、墓志铭、纸卷诗轴、法帖等。其创作的《永春李二有道先生合祠功德碑》《晋澄李先生生祠记》《再借亭》三方碑刻作品,主题皆是歌颂乡贤名宦为官清廉、为民行德政,楷书表现尤为端庄,落落大方;他创作《卫民祠碑》是为了表达对忠烈义薄云天的扼腕痛惜,通过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人格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云:“瑞图书法奇逸,钟王(钟繇、王羲之,魏晋时期书法家)之外,另辟蹊径。”在泉州所见张瑞图题写的碑刻匾额多“以行为楷”,其大字碑取法纵势,姿态挺拔峻峭,如生龙动蛇,美轮美奂。小字碑取法横势,显得飘逸洒脱,具有轻松自如的意趣。

——摘编自刘昭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丹碑刻集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瑞图的书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瑞图书法作品广为称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体制,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奖励农耕,抑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彰明法令,禁绝游说,禁毁《诗》《书》,打击儒家等。……在这众多的变法条文中,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变法的全过程,即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愚民众,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君书》云:“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此十者,必削亡”,“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法刑”,“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在《商君书》中,这种以“愚民”、“弱民”为手段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条文充斥全书。

——摘编自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中加强民众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

(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

(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

(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

(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4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奥诺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1799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6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