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10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主管研制导弹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命钱学森为院长。钱学森是为具有很强前瞻性的科学家,对新技术的发展非常敏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型号是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的,然而,钱学森探索人造卫星的工作早就开始了。19585月,毛泽东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后,钱学森便一直在思考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问题。1964年,我们自己独立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中程导弹的研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以后,钱学森感到发射人造卫星已经有了较可靠的基础,于是在19651月,他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建议将其列入国家任务。


(1)据材料,说明钱学森对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钱学森发展我国高端科技的意义。
2022-08-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朝野孤立主义盛行,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不干涉的态度,而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军事上以日本为假想敌。随着希特勒上台,经过慕尼黑会议,美国认识到德国已经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法国沦陷让美国不得不再次发挥“离岸平衡手”的角色,调整“太平洋弟一”为“大西洋第一”的战略,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英国和苏联支持赞赏这一战略方针,而中国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对“德国优先”,希望美国“先打日本”;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高度考虑,则认可美国的这一战略“先欧后亚”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引领美国加入和实施战争的战时战略,也是带领美国走出西半球,问鼎世界霸权的大战略。它不仅抓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枢纽,而且凝聚了主要盟国的战争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它使美国顺利接手了英国世界霸主的接力棒。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平山(1886-1956),广东佛山人。他在北大求学时直接受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经常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寄给广东的亲友。1920年年初,他在上海与他人共同创办《政衡》,提出“政治:根本的革新;社会:根本的改造;各种问题:根本的解决”的宗旨。19207月,谭平山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后,深感广东运动潮流落后,提出要加强宣传工作,先后创办《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刊物。他还积极创办了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去批判无政府主义的各种谬论。1921年,陈独秀、谭平山等创立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

——摘编自何立波《谭平山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谭平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谭平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马克思在评述18至19世纪英法等国社会制度时指出:“代议机构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十分特殊的产物,很难把它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就像很难把单独的个人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一样。”据此分析,马克思认为
A.资本主义民主是不充分不彻底的民主B.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性的特征鲜明
C.阶级局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弊端D.资本主义代议制显示出勃勃得生机
2021-05-08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押题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近期,一位德国参谋军官在和我私下里聊天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正是德国的刺刀让日本征服中国变得可能,就像1935年和1936年,也是德国的刺刀让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变得可能那样。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暗示德国批准日本或意大利的行动,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的重新武装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这使得英国无法在亚洲反对日本的行动。

——摘自美国驻德国武官史密斯的《备忘录》(1938年1月)

材料二   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对美宣战,此时只有美国同时面对德日两个方向的敌人。美国国内民意主张对日复仇,军方高层也有将领主张先打日本,而美国仍然坚持了“先欧后亚”。从放弃“橙色”计划、制定“彩虹”系列计划开始,美国就不再抱着过去不结盟的思想不放了,而是充分考虑到英法是否可能成为盟友的问题,并借助盟友力量共同对付法西斯同盟。特别是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之后,法西斯同盟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味已经十分明显。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成为抵挡和攻打德国军队的中流砥柱。在盟友问题上,《联合国家宣言》有26个国家签字,中国则是“被遗忘的盟友”;在政策指导上,只是“保持中国在战争之中”,让中国发挥牵制日本的作用。在《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资分配中,与英国、苏联相比,中国也是获得援助数量最少的,而且经常不能及时到位。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简析美国坚持“先欧后亚”战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贯彻“先欧后亚”战略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41年英、苏两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7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 0亿法郎赔款,分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
——《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关系的主张。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班牙的内战,自1936年7月18日开幕以来,已经整整地20个月了。……自所谓“不干涉西班牙内战协议”完全失败之后,法国和苏联见到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以无数的飞机与正式军队从意德两国不断地运到佛朗哥统治的西班牙,于是它们也相当改变它们一向的“封锁政策”,而以一部分军火和志愿兵资助亚柴拉政府。法国和苏联(英国也在内)的这种援助,自然是加强了亚柴拉政府对佛朗哥的抵抗力量,但同时也就削弱了西班牙无产阶级革命民众对反革命的抵抗力量。因为法、苏、英不仅帮助亚柴拉反佛朗哥,而且还帮助亚柴拉反对西班牙的革命民众。在英法看来,佛朗哥的胜利固然对于它们大有不利,但西班牙革命民众的胜利,对于它们更属危险。

——引自彭述之《西班牙内战与国际局势前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形势。

(2)依据材料指出作者对西班牙内战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深受儒家重教思想浸染的盛宣怀,一生心怀经世之志,热衷于兴学育才。他在洋

务大员李鸿章扶掖下,开始投身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与经营,参与赞画开创了我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一轮船招商局,主持湖北煤铁开采事宜。李鸿章指示盛宣怀等仿照福州船政学堂,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内筹设艺馆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才。此后,盛宣怀主持设立各类学堂时,李鸿章都予以极大关注与支持。从1860年代末至1905 年前后30余年间,盛宣怀主持创办或参与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略计14所,其中主持筹建的学堂有天津电报学堂等9所,参与筹建的有轮船招商局驾驶学堂1所,主管的有汉阳铁厂学堂等3所,扩建的有北洋医学堂1所,捐助并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格致书院1所。诚如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家唐文治先生评价盛宣怀事功时所言:“当世论公政绩者,日轮船,日铁路,日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之根底,造就实业人才不遗余力。”

——摘编自欧七斤《盛宣怀与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盛宣怀投身新式教育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盛宣怀新式教育活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碎的太常街署参加对策。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水,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