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材料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胜利以及未来世界的大格局了。丘吉尔希望重整英国、法国,甚至战败德国之实力,再加上美国,就可以和东方的苏联势力抗衡。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苏、英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斯大林决心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把俄国的影响力伸入到欧洲中部,并且预备把苏联军队征服的国家,变成缓冲区以保护俄国,防止未来德国入侵。不管是多么不可避免,大战结束留下一个地缘政治大真空形势。权力均衡已毁,广泛的和,约依然虚幻难捉。世界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分裂为两大阵营。战后时期将成为一段漫长痛苦挣扎、以达成战争结束前即已困扰各国领袖的和解方案的时期。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美、苏三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构想对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产生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由汪荣宝等负责拟订《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他强调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坚持以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来制定中央官制。之后,他参与编纂、修订的法律、法规和草案达22部之多,其中《大清宪法草案》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宪法草案。1911年,在立宪运动的大潮下,汪荣宝等还组织成立了政学会。民国初年,私人草拟宪法蔚然成风,汪荣宝也起草了《宪法草案》,表达他的民主共和立宪思想。1913年,国教成为争议最大的议题之一。汪荣宝等人提出立孔教为国教、国民教育以孔子教义为本,他在制宪会议上充分论证儒家传统之根基价值,终以“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通过为宪法草案。在汪荣宝的身上,民族性与近代性并存,其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同时又经由日本接受西学,倾向支持改革。

——摘编自陈新宇《从礼法论争到孔教入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汪荣宝主张“孔教入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汪荣宝对于宪政建设的贡献。
2022-04-07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桂林(当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会)于19491122日解放,30日桂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告知全体市民:桂林市军管会在军管期间是全市最高权力机关。其后,各地军管会成立后,迅速开展了城市接收与管理、党政建设、社会改造、恢复和发展经济等具体工作。19491217日,桂林市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2年,广西5个市都普遍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产生的办法有:军管会和市政府的代表由负责人担任,各机关、部队、党派、团体的代表由本单位选派,各界人士的代表由市军管会、市政府和协商委员会商定。各界代表在会议中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参政议政热情高涨。19537月,南宁市试行普选,全市选举人口184733人,选民112666人,参选人数占选民的93%。至此,人民代表会议正式被人民代表大会所取代。

——摘编自廖胜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城市民主建政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城市民主建政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民主建政的意义。
2022-05-1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顾维钧(1888-1985),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1905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系统学习了国际法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广泛交际的能力,1912年,顾维钧应召回国服务。1918年参加巴黎和会,主张“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必顾虑被迫签订的中日条约”,舌战群雄,驳斥他国的侵略,引起强烈反响并拒签和约。191211月,担任华盛顿会议全权代表。在以他为核心的代表团努力下,《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签订,日本允许将胶澳租借地交还中国,海关全归中国管辖,所有德国在山东的优先权,日本一律放弃。抗战初期,他为争取国际援助,奔走于西方外交界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为国争取到了尽可能的外援.1944年,顾维钧被选为出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首席代表,参与联合国筹建,对联合国各项基础性制度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据孙慧娟《顾维钧:用法理捍卫国家利益》等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维钧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11月,波兰组成联合政府并很快得到美、英、法等国的承认,并被邀请参加巴黎和会,在会上波兰代表提出了恢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波兰边界问题。为此,巴黎和会还组成了波兰事务委员会。经过委员会的决定,波兰通过一条“走廊”获得了一个出海口,但波兰和德国都对此决定表示不满。波兰与德国间的西边界问题在大国广泛干预下,后来依然成为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而波兰东部边界问题,由于苏俄没有参加巴黎和会被搁置,最终导致1920年苏波战争的爆发。这是巴黎和会政治结果延续,同时也是波兰政府在战胜国支持下,想要借助于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尝试。在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发给苏维埃一份照会中,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就波兰东部边界发表的宣言为准则,要求苏波双方撤军,立即停火,这条苏波边界线就是著名的“寇松线”。但苏波双方均不接受。

——摘编自南庆东《苏联对波兰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兰边界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兰边界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
2022-05-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高三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历史上不仅建立了较为强大的政权,还推进了民族文化建设。契丹建国之初太祖神册五年(920年)创制契丹大字,太祖弟迭刺在参考回鹘文字的基础上改制契丹小字。史载契丹大字是借助汉字字体并增减笔画而形成的,契丹小字同样是借用汉字偏旁但又吸收回鹘文字的特征而成为拼音文字。当时的契丹人不仅用本民族文字勒石立碑,还用以进行文学创作。女真文字于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完成创制,以契丹、汉两种文字为基字,或取其音,或取其义,为推广本民族文字,女真统治者很早就创办女真字学校,并设女真进士科,以女真文进行考试。蒙古文字最早创制于成吉思汗新中国成立前夕,学者称其为蒙古畏兀儿文字(回鹘式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时又命吐蕃僧侣创制新的文字并颁行,后人称之为八思巴蒙古字,当时规定用它“译制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为推广八思巴字,元廷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培养相关人才。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意义。
2022-05-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尔琢(1903-1928年),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19278月,率国民革命军第42574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1928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1928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率28团英勇作战,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同年8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5323日第二版


(1)根据材料,概括王尔琢的主要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尔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袁崇焕(1584-1630年)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摘自明代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摘自乾隆帝《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材料三   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么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摘自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袁崇焕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9 . 材料   194049日凌晨430分,德军展开了对挪威的入侵。德国动用了海军、空军和陆军的一大批兵力。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挪威政府举棋不定,军队接到的命令仅仅是进行“局部而且是秘密地动员”。挪威皇室、政府从首都向腹地撤退时,通敌组织“第五纵队”头自吉斯林宣布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新政府,要求挪威人民立即停止一切抵抗,并与德国缔结和约。到49日中午时分,挪威人口最集中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主要的武器库、粮仓、参谋总部和各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文件悉数落入德军手中。被盟军抛弃的挪威军队残部于610日被迫投降,德军完全占领了挪威。挪威战役期间,挪威伤亡约1700人,英国伤亡约4400人,法国和波兰部队损失530人,而德军战死11人,失踪2375人,伤残1604人。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抗击德军入侵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挪威战役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晟(727-793年)今甘肃临潭人,唐朝中期名将,擅长骑射,勇武绝伦。他以良家子身份从军,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他攻灭吐蕃定秦堡,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被赞为万人敌。李晟坚持以封建的忠君思想训育部下,善知部下之长,经常提拔部下,治军严明,赏罚必信。他镇守西陲,屡立战功,被册封合川郡王,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宿卫长安。783年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出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拜司徒兼中书令,世称李四平,他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驻守泾州,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多次主动请和。在作战指挥上,他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793年去世,时年六十七,谥号忠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晟取得很多历史成就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