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部署,教育改革从体制入手,简政放权、增加学校活力,扩大了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下放了基础教育管理责任和权限;这一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学位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探索改革,教育督导制度、学生资助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93年开始,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开启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建立了基础教育地方管理、分级负责,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小学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府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辅之以学校产业创收、学杂费、社会捐集资、公民和社会团体办学投入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教育法制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建立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各项重要的教育制度进一步得到改革和完善。

——摘自20091022日 新华社《新中国档案:教育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上世纪80年代至2009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80年代至2009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01-31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有性, 字又可,明末清初“温疫学派”创始人。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吴又可亲历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是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他指出这些病是四时不正之气所为,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当是从口鼻而入,其症状与伤寒相似而实际迥异,吴氏加以分辩论述阐明,并论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剂方有达原饮、三消饮等,临床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他提出“疠气”之说,认为“疠气”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创立了瘟疫学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其学术思想使温疫学说独立成体系,对祖国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唐明邦《吴有性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有性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有性的主要贡献。
2021-04-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高考备考2021届高三下学期诊断性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刻苦攻读先进的科学知识理论,1918 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回到祖国。

1920年秋,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此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任教; 1928 年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自此至1936年4月,他还全力创建北极阁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业务,推动全国气象台站建设,培训气象人才,带头开拓气象研究, 8年中发表论著约50篇。

1937年1月18日,竺可桢出席远东国际气象会议,中国代表受到歧视,竟被排在末席,他立即愤而退席,抵制不公平待遇。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竺可桢在上海的家中迎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西南交通大学书院网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气象科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竺可桢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0-05-10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池州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爰暨季叶, 斯道陵替, 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今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 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

材料二   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戶”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們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后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经济近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有2 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恢复农村公社(即村社)对农民的管理。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俄国50个省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

——摘编自《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 1897年居住在俄国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移居到城市,但在1858年只有15%~20%。部分贵族通过抵押土地和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但比较普遍的是贵族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

——摘编自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

材料三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场手工业的一种普遍特征。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沙皇专制政府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发动机,使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性: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

——摘编自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沙皇政府声称“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贵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俄国现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及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

——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括(1031——1095),宇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曾跟随为官的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仁宗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思想家之一。《宋史》卷331《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因支持变法而被任命为删定三司条例官。熙宁六年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才得到极星离开北极三度有余的结论。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曾“与同职扣涧观之”,进而发现“自西望东则见,立润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此外如关于凹、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例如,在记述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现象后,说“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沈括的主要人生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沈括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科学精神?

2018-01-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至1988年爆发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从宗教上来说,两国居民分属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即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在伊朗占多数,而控制伊拉克的则是逊尼派,他们把教派之争带入两国间的关系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些矛盾渐趋激化。趁伊朗国内局势动荡,伊朗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活动又大大增强,并且得到伊拉克暗中支持,这就使两国产生了新的不和因素。战争的导火线主要还是两伊间长期未解决的领土争端。1975年3月两国曾经谈判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力图解决边界纠纷。自1979年起,伊拉克便公开要求废除这一协定。从此两伊边界小规模冲突便频频发生。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伊朗则于次日声明反对。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摘编自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

材料二两伊战争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如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等。战争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一战后最惨烈的战争:8年两伊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两伊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畲先后出任福建布政使、巡抚,并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务。他利用一切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最终于1848年创作出版《瀛环志略》十卷,书中介绍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该书不仅介绍了各国的地理、器物,还详细介绍了欧美各国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等。一些士大夫们强烈攻击徐继畲,痛骂他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影射抨击天朝制度,公开赞美外国元首,与西洋传教士沆瀣一气,“称颂夷人,献媚夷酋”!

1851年,徐继畲因主张以缓和手段“驱夷”,被贬为四品京官,不久后又罢官归里。1852年,魏源增补《海国图志》为100卷,辑录了《瀛环志略》的许多内容,1859年,日本开始一再翻印《瀛环志略》。1865年,两宫皇太后命其入京,担任总理衙门行走。1866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1867年,兼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推行同文馆改革计划,遭倭仁等守旧官僚阻扰而失败。康有为看《瀛环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自述读此书后“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摘编自王龙《思想先驱徐继畲被林则徐诬指“卖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瀛环志略》的内容特点和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徐继畲个人的优秀品质。

2017-04-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_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0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第五条 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
第十三条 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
第十五条 为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全权得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干部,有全权得在各种相当会议上自由撤换及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材料 ,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蕴含的民主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作用。
2016-05-2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