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如表是德国纳粹党在德国参与选举的数据统计(部分),据此可知:
获得议会席位(个)获得选票数(万张)占票数的比例
1924年1490.82.9%
1928年12812.6%
1930年10764.720.5%
1932年2301379.944.3%

A.德国右翼势力开始抬头B.世界大战欧洲的策源地已经形成
C.纳粹党非法夺取了政权D.纳粹党上台是经济危机下的产物
2022-05-29更新 | 40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三5月第三次选考科目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有关如图所示信息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有

①该贸易应该始于16世纪,其数据真实性有待考证
②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当时奴隶贸易的主动力
③18世纪数据急剧上升与英国原始积累紧密相关
④戈雷岛是这场血腥贸易的重要枢纽及直接见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材料二   伴随着英国确立和巩固其世界工场地位的是印度和中国的不断衰落和被侵略。孙中山痛感中国要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他说:“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而甘地则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洋布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才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

   ——根据《孙中山全集》及吴俊才《印度史》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局为此在立法领域所采取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经济主张的相同点,并说明他们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同态度。
2020-05-26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高三1月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方向性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曾欲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证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吾细检诸传记 ,陆续搜集,……其后每读一书,遇有此者则类而录之,经数月乃得此数。吾因将此百八十馀人者稽其年代籍贯、学业成绩、经行路线等,为种种之统计,而中印往昔交通遗迹可以大明。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抗战爆发不久,印度各界对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扶持与道义声援。泰戈尔就带头捐献,同时动员加尔各答的国际大学通过义演募捐用于中国抗战。连续发表谴责日本野蛮暴行、声援中国抗战的文章、诗歌、公开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使日本政府对泰戈尔记恨又怕,印度还从军事上帮助中国抗战……1942年,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印度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嚣张的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等于把中国所有的对外陆地通道全部切断,美国建立了从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中国抗日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追求独立的正义事业,对印度的独立解放运动给予了物资上的帮助和道义上的声援
——据江亚平《印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整理
材料三:1954年,为了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在日内瓦与周恩来密切沟通,协调立场。万隆会议期间,中印两国总理自始至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相互配合和支持。
——摘自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在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时所运用的史料搜集方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政府为什么惧怕泰戈尔?印度援助中国抗日飞国际法依据是什么?简述印度的援助在军事上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的变化。知道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原则是什么?简述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6 . 从以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出兵中国东北
B.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
C.中国抗战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04-1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