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 张汤(?——前115),西汉京兆陵县(在今西安市志南)人,少有吏才,精通刑律,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当时武帝方提倡儒术、重用文学之士,“汤决大狱,欲傅(附会)古义”,乃从博士弟子中选找学习《尚书》《春秋》的人为廷尉史(廷尉属官),使其按照古义来解决疑难狱案。在上奏前,先向皇帝说明由。凡是立帝同意的、即以板书之,制为律令,作为的依据,以寓所扬皇上的聪明善断;如果所奏不合皇上旨意,汤即主动承担责任,引过谢罪,而不推过于贤能的属吏。由于武帝推行外儒内法的治术,妥依靠张等人为之推波助澜:张也能迎合武帝旨意,虽用法严苛,亦附会儒术,礼遇文学之士,“由是益专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汤的司法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汤的司法行为。
2020-05-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苏颂(1020-1101) ,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庆历二年(1042 年)中进士。任地方官时,兴修水利,保田防灾,赈济灾民,主张平抑物价。嘉祐二年(1057)任校正医书官,领导参与编撰《图经本草》等医书,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农呈送标本和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困经本草》 成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草本书。元熙元年(1086)受诏定夺新旧浑仪。四处奔走,寻觅人才,调来专门人才韩公廉、王钪之等,不断研究实践,研制成一座将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的巨型天文仪器一水运仪象台。 在朝任职期间曾代表宋出使辽,写了《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等文章和书籍,记录出使路线和辽的政治、经济、军事、山川地理和风俗民情、外交礼仪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颂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1510年,王阳明到江西庐陵县任职,其间庐陵县发生瘟疫,王阳明发告民书:“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惑于渐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膻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王阳明一方面“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号召“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饘粥”;另一方面“贫弗能者,官给之药。”。王阳明认为“虽已遣医生,老人分行乡井,恐亦虚文无实”,主张“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已见告。”至当年十月王阳明离开庐陵时,疫情已基本解除。

——摘编自王阳明《告满庐陵父老子弟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阳明的战疫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阳明的战疫理念。
2020-05-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据《元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恢复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阀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一剂良方。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

                                   一一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析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崇(651~721年),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一生三次入相。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略。武则天在阅读群臣上书中发现姚崇对问题剖析周密,论理精到,破格提升姚崇为兵邮侍郎。后任武朝后期宰相,受到信任。武则天后期两个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势膨胀,遭姚崇抵制。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合桓彦范、崔玄昧、敬晖、袁怒已,趁武则天病重之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拥戴唐中宗复辟。姚崇是这场政变的重要幕后人,固定策有助被封为梁县侯。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后,搞军事检阅,密诏姚崇,提出拜姚崇为相,姚崇向唐玄宗提出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及历史教训的十条建议,希望皇帝执行。唐玄宗全盘接受了。在任相的三年多时间内,他选贤任能、奖励清廉、厉行节俭、精简机构、惩治贪污、爱护百姓。史载唐玄宗时期“军国之务,咸访于崇”“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

——据赵映林《姚崇:三起三落的宰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姚崇三次人相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姚崇的三次入相。
2022-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急剧变化,间接税地位的提高势在必行,榷盐制的实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五琦于乾元元年(758年)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设立盐籍,建立特许生产制度,规定“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亭户所煮之盐要悉数交付监、院,再由官吏加价出粜,“斗加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设立盐禁制度,规定“盗煮、私市者论以法”。后世史家认为该盐法“夺灶户之利而官自煮之……夺商贩之利而官自卖之”。“州县人吏,坐铺自粜,利不关己,罪则加身”。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转危为安。在新的形势下,类似全面禁榷这种“战时经济政策”,就不能不加以调整了。“善知取予”的理财家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五琦榷盐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第五琦榷盐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徐一冰(1881-1922)痛感于传统教育重文轻武的积弊,为民族体质屏弱而忧心,受到革命志士的感召,遂于1905年留学日本大森体育专门学校,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体育原理与技术。两年后学成回国,与人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先后担任副校长和校长。该校培养的1000余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初、高级师范学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担任体操、游技科教师。徐一冰分别于1908年和1914年创办了《体育界》和《体育杂志》等专业体育刊物,研究和介绍近代西方的体育项目,抨击当时的文弱之风。针对当时流行的军国民教育在实际的执行中所犯有以军事当体育的错误倾向,他主张体育教育应当注重人的自由发展,提倡“正当体育”,即“普及教育之根本也,在能养成人人具有健全的体格、活泼之精神,得永久享受康强之幸福”。作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先驱,他通过执着的追求与全身心的投入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姚应祥《徐一冰先生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贡献之评述》


(1)根据材料,概括徐一冰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一冰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先驱”的历史背景。
2022-03-26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主要事件
1841年1月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贞仪(1768-1797),清代女天文学家、算学家。其祖父宣化知府王者辅,精通历算,藏书丰富。王贞仪年少时随家人游历多地,多遇良师益友。她钻研历代天文著作,也了解哥白尼和第谷的学说。她纠正了古人春分点逐渐东移的错误观点,还认识到恒星隐现、昼夜长短均与地理纬度相关。她以简单方法做日月食实验,并对食分问题有所推进,其阐述与现代天文学基本相符。王贞仪撰有《德风亭集》《星象图释》《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伪》《西洋筹算增删》等著作,可惜绝大部分失传,其人其学也一直鲜为世人提及。王贞仪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自然》杂志将她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摘编自周小李《清代才女王贞仪科学生涯述略》等


(1)指出王贞仪取得科学成就的条件。
(2)评述王贞仪及其著作的历史命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