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庆龄( 1893-1981 年),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誉为“国母”。宋庆龄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她坚定执行“联饿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32年,宋庆龄与蔡元培等人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她以自己的崇高威望,通过广泛社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斗争营救了一批革命者和爱国人士。1938 年,她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1949年,宋庆龄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她获得“斯大林和平奖”,并捐献全部10万卢布的奖金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1959年到1981年,她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1981年,因病逝世。

--摘编自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庆龄做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庆龄做出杰出贡献的原因。
2022-02-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 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纵观历史,漕运在社会经济中具有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隋炀帝时期,漕运范围空前扩大,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但是,唐定都长安,地处偏僻,南粮北调困难重重。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使得漕运路绝。刘晏上任后,征用大量工人挖淤泥、清河道,恢复安史之乱前的遭运路线。他采取分段接运的方法,使每段水路都有专属的船只负责运输。规定建造漕船的工作收归政府统一建造,并改变原来的富户包运为政府运输。将专卖食盐所得的钱用于雇佣漕工,达到了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的效果。通过刘宴的漕运改革,唐王朝的统治中心与江淮租赋富饶之地联系起来了,使南北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摘编自杨凤阁《论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始末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于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系统地学习地质学。1918年以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被该校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1年,应国内培养地质人员的需要,李四光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从1928年起,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长达20多个春秋,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会议。翌年9月,李四光被列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在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关怀下,他冲破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于19505月到达北京,随后主持全国地质工作,开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

——摘编自陈群《为真理奋斗——近代中国历史演变时势中产生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6 . 材料   在二战亚太战场研究领域,英国威廉·斯利姆的这本《反败为胜》早已闻名,甚至是深入了解二战印缅战场的必读之书。1942年,日军占领仰光,盟军节节败退。斯利姆抵达缅甸时,面对的便是如此灾难性的开局。无奈之下,斯利姆率领被打垮的军队进行了大撤退。逆境中,斯利姆在几乎没有任何欧洲支援的情况下,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并联合中国远征军与美军绝地反击。从伊洛瓦底江到密铁拉,再到夺取仰光,一系列精彩的反攻战无不彰显他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英、中、美、缅、印五国人民联手抗日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

二战将领回忆录并不算稀有。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太战场。参与过二战的将领撰写的回忆录比比皆是。但威廉·斯利姆的《反败为胜》能够成为众多将领中的一匹黑马,长期备受该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与许多将领不同,他很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给出了他的成功秘诀,这些秘诀在很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有用。

——摘编自2021年第274期《国家人文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败为胜》这本书被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作战争回忆录应具备的条件。
2022-04-19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天爵(12941352年),24岁经科举走上仕途,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在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苏天爵因在监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誉为“苏青天”“元代包公”。133111月,苏天爵由翰林修撰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这是他首任监察官,在三四个月时间里,数百起错案、冤案得以纠正,许多无辜百姓获释。1349年任大都路总管,不久再任两浙都转运使,整治得法,八十万锭课钞如期收齐。1352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带兵平定了饶、信一带地方。苏天爵治学既渊博而又有所侧重,擅长记载,曾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和《文类》七十卷。他写文章擅长叙事,平易温厚,自成一家。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其他作品有《松厅章疏》五卷和《春风亭笔记》二卷等。

——据宋濂、王神《元史·苏天爵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天爵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天爵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
2022-04-18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公认的国际友人。1928年,斯诺来到上海,作为记者,“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并接受鲁迅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通过小说来向.

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193512月,“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斯诺夫妇进行了全程报道,为“一二·九”运动震动海外立下了功绩。19366月,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采访了毛主席等一大批红色中国的领导人,以此,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引起极大轰动。1938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真相。

1941年,斯诺回国多次劝说罗斯福总统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1970101日,埃德加·斯诺受毛泽东、周恩来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对美国发出了颇有深意的政治信号。1972215日,他在日内瓦病逝,他的部分骨灰葬在中国的未名湖畔。

——摘编自搜狐网《埃德加.斯诺在抗日战争中的传奇往事》


(1)根据材料,概括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活动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贡献。
2022-04-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始终认定“吾国必须统一”,并确信“中国终究能统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最近六年护法之举其目的实为统一”,中国现在要的是“民主统一,共和统一”。他强调“合满、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首要目标,而各省“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的军政统一,也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孙中山认为统一国家的方法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曾一再表明要以北伐来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深知“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因此他始终“把重新统一中国看成是头等大事”,毕生为实现祖国之独立、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摘编自周兴樑《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