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美国基督教来华传教士柯志仁(18761970年)出版了《蓝虎》一书,记载了他在中国福建地区狩猎老虎、鬣羚、野猪、野雉等动物的情形。柯志仁日常所猎获的动植物标本为美国的自然博物馆、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以获取新奇生物为目的的考察活动主要是由美国的一些自然博物馆、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策划,也有许多私人探险家自发进行。根据史料记载,野猪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每年都有大量野猪侵扰并破坏村庄谷物,许多小村庄因此被废弃,成为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理想巢穴。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初,福州地区还频繁发生“虎患”,柯志仁所掌管的四个教区最严重的一年有将近500人死于“虎患”。

材料二   民国初年,外国人在华狩猎几乎是“任意狩猎,毫无拘束”,刺激感十足,广州政府曾提醒注意外国人狩猎,认为“以持械行猎、每因不慎,小则践踏田禾,大则伤害人命,且于古迹之保存、鸟兽之繁殖,均极有关系”。据柯志仁回忆,他曾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福州周边地区橄榄园和坟墓附近小树林里鸟类的生活,为了确定某只老虎的性别和尺寸,进入老虎最经常出没的一个巢穴,《蓝虎》和《华南的鸟类》二书便是其研究成果。此外,他记载了当地民众如何将虎骨视为有奇特作用的药材:小孩脖子上缠着沾老虎血的碎衣布可以预防麻疹或者天花,在有进攻性的狗面前挥舞沾老虎血的手帕可以威慑它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羚靖《民国时期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在福建狩猎活动评析》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志仁狩猎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狩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022-10-07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福建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21-22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战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就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和约》传到德国后全国群情激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方式。
(3)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2022-06-12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军力不足,二是财政困难。甲午战争败于东方小国日本,也促使清政府反思自己的政策,下定决心进行改革。采用西法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还在一定程度上重整海军,恢复了部分海军实力。同时,还兴建军事工业,改进武器装备,兴建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吸引民间投资,甚至设立商务局,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还兴办一些新书院和改良旧书院,增设了经济特科和武备特科。洋务派既熟悉洋务,又掌握实权,因此在改革中都既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改革方案的实行者。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

材料二   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进贡的《波兰分灭记》中,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一曰,改宪法而图维新。二曰:任客卿以办新政。三曰:拔通才以济时艰。四曰:设经济以理财政。五曰:变衣服以易人心。这并非完全是波兰改革家们当时所采取的行动,其中大多是康有为从中国的变法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表达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维新派的心声。

——摘自孔祥吉《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全国各县一律实行县长制,县政府和县长分别代替县公署和县知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县组织法》,强调:“吾人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而易以总理重县轻省之新观念。总理于民权主义与建国大纲中,汇精聚神,唯在直接民权对于县自治之实际行使。由此可知,县自治者,实三民主义之基本知识。”被任命为县长之官员,应先试署一年,考核成绩优良者予以实授,以三年为一任,期满成绩优良者可以连任或升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19301934年的福建更动县长289人,最短的任期只有4天。规定考试应成为县长任用的主要途径,但据1932年内政部统计,各省通过考试取得县长职位的比例最高的是安徽,但也仅有17.6%。蒋介石也承认:“县为执行一切政令之中坚,其重要如此,而行政经费之微薄又如彼,实无从充实组织,延揽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地方自治的推行,抑或省、县行政结构的建立,国民政府只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柳诒微(1880-1956年)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中国史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关键人物,他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该书是“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夫、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救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助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撰成。柳诒微撰写该著作时强调:“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时人刘英士对该书评价:“全书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最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已见,加以新的解释”。1932年,《中国文化史》正式印行,建国后,一再重版。

——摘编自吴忠良《柳诒微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柳治微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柳治微的史学贡献。
2022-05-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织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

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

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一一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年,一位名叫安吉尔的英国经济学家、和平主义者写的一本新著《大幻想》在出版后成了畅销书。他在这本书中,力图证明战争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蠢到发动一场战争。

——毛元佑编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盘点》

材料二1914年投入战争的是19世纪的军队,打的却是20世纪的战争。战争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出了新型武器和大规模屠杀的方法,影响深远……虽然欧洲是一战的中心,但这场战争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冲突,影响到了每一个大陆。和多数战争一样,开战容易,结束却……大战接近尾声时,各国的军费开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都对公民开征了新的税赋,或提高了原有的税率。各国债台高筑,国家就滥发钞票,为将来埋下了隐患。

——【英】伊恩克肖《企鹅欧洲史8地狱之行(1914-1949)》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毛、丝等原料成为军需用品,一时求过于供,价格暴涨,拥有传统桑基鱼塘优势的珠三角地区的缫丝业遂乘机扩张。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顺德掀起了办厂的热潮,当时广东全省雇用千人以上的缫丝厂共4家,顺德容奇便有3家,仅大良大小丝厂有十七间,蚕丝产销最盛时,顺德大小工厂190家,女工八万多名

——李淑苹、朱婵《珠三角近代产业女工的职业形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吉尔的观点并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顺德缫丝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祝味菊(1884- 1951)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祝家桥。青年时在姑父的指引下,走上中医之路。后又考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两年后,赴日本考察医学。晚清时期西医大规模输入中国,有人比照西医对中医提出批评,甚至提出“废止中医”。因此他以“发皇古义,融汇航知”为根本,并提出改革中医的思想,主张停止中西医门户之争,建立沟通的桥梁,实现中西医间的认识与了解,以求共同的进步他以“实现国医科学化,养成高深入才,以供社会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创建上海景和医科大学等中西医学校,开办“中西医联合诊所”。祝味菊以中西医两套方法诊治病患,脚踏实地开始从临床实证角度探索中西医合作的可能性。他独创“伤寒五段,本体疗法”等思想,新解发热机制,重识四气五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后来撰写出版了祝氏医学丛书,他关于中西医汇通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影响颇深。

——摘编自 苏丽娜等《时代造就的中西汇通大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祝味菊的医学主张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祝味菊的医学贡献。
2020-06-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材料   1947年,杜鲁门主义发表后,苏联组织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进行对抗,美国认为必须组建一个军事政治集团才能压制共产主义的“攻势”。而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它们刚刚挣脱法西斯灾难,既怕德国东山再起,又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所以对抗共产主义成为它们的“共识”,但是它们都各有各的打算。比如英国便以苏联威胁增大为由,利用西欧各国的不安全感,加快了西欧联合的步伐。1948年1月,英国外相贝文发表演说,正式提出西欧联盟的建议。法、比、荷、卢4国表示响应。3月5日,英、法、比、荷、卢5国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缔约谈判;17日,5国外长签署《布鲁塞尔条约》。该条约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外长协商委员会。此外还设立西欧联盟防务委员会、西方联盟参谋部和西方联盟司令官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条约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政府不仅积极鼓励,而且还表示将着手向西欧提供军事保护和军事援助。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建立是北大西洋军事联盟形成的前奏。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法三国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各自打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布鲁塞尔条约》。
2020-04-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3月适应性线上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1978年,习仲勋在广东任职期间,经常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发展新路。对广东的农业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广东适宜于发展甘蔗、橡胶、黄麻等经济作物,应重视对海洋捕鱼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畜牧业。做到“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并举”,因地制宜,积极指导相关地区进行农村种植比例改善,进行各式各样的生产。针对企业管理中统管过死的局面,他认为要用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经济。中央给广东分权,广东也要给地方分权,大力推行生产责任制。他针对广东地区大批量外逃现象进行调查,结合广东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入分析,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亲自向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贸易合作区”的改革建议,得到邓小平的大力支持。1979年11月,习仲勋率领广东代表团先后访问澳大利亚、美国,了解了外国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让广大侨胞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以后侨胞投资大陆坚定了信心。

——摘编自王祉月《习仲勋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习仲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习仲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