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之一,以“文学”名列孔门“十哲”,子夏对儒家经典都有精深的研究和领悟,不但将这些经典悉数传授给弟子,而且自己也多有建树,有许多作品传世。子夏能够成为经学上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好论精微”的性格特点。子夏是孔门习礼的典范,还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之一。晚年时,受到魏成子的汲引,来到魏国西河一带讲学,开创了著名的“西河学派”,他的弟子李克、吴起等人都是前期法家著名人物,也都成为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段干木、田子方等则成为闻名诸侯的贤者。后世尊封子夏“魏侯”“河东公”“魏公”“先贤卜子”等。

——摘编自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夏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夏得到后世尊重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县设区”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8年4 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 年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他刻苦自学法文,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比较早地得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是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的结论。1920年9 月,蔡和森明确地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关于成立共产党的提法明显地早于其他早期领导人。此外,蔡和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1922年,蔡和森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等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王相坤《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蔡和森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71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邹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

——《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括“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倶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020-06-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