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场战争(1914~1918年)对美国经济最重大的影响之一是工业生产急剧发展。……美国在战前已是一个工业大国,但它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大国的潜力直到战后才充分发挥出来。这场战争当然更加扩大了美国贸易顺差……这个对外贸易顺差一部分满足了美国对外投资的需要……一部分用于偿还外国在美国的投资……美国已从债务国变成了强大的债权国了。而且,战争又使许多先前由欧洲供给商品的地区变成了美国商品的主要市场了。

——吉尔伯特·C·菲特《美国经济史》

材料2:……当他(威尔逊)于1918年12月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1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民众发狂般欢迎威尔逊的原因并分析威尔逊“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的本质。
2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根据1947年2月至1949年1月在美军辖区做的民意调查,62%的被访者首先希望有一个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选举权、新闻自由和经济自由。在1947年6月,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准备放弃基本自由权利,以换取经济保证。

——摘编自梅瑞特《被占领德国的公共意见》

材料二   战后西部德国人对20世纪德国的看法

——劳施:《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德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成因。
(2)德国民众对20世纪不同时期在认同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019-03-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一中2017-2018下期高二历史选修三《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卷三习题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纳粹德国“文化清洗运动”的规模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希特勒为什么驱赶这些犹太文化精英??他们的离开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仅就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了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以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所以,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2018-06-10更新 | 3718次组卷 | 52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选修一训练题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018-06-09更新 | 4311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选修一训练题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018-06-09更新 | 4875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选修一训练题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消(取缔销毁),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017-09-08更新 | 558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选修一训练题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朵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复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韦,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