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汉名人与宝贵精神财富

人物宝贵精神财富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
张骞“凿空”的勇气
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坚守
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追求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人物),说明两汉历史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违到或者是它可以阻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最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カ和物力的浪货。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观点作为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至少两个)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3

当地时间2020年5月9日,五角大楼在官网发表了一份题为《欧洲胜利日:庆祝和思考的时刻》的文件。文件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突始于“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之时”。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8日称:“按照美方的观点,与第三帝国(纳粹德国)一样,苏联也对二战爆发负有罪责。”她强调,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2700多万人口,军队牺牲超870万人,且对抗的是纳粹德国火力最猛的东线。“实际上,正是我们国家折断了法西斯军事机器的脊梁”。俄卫星通讯社10日称:美国白宫推特账户8日发布了一段特朗普当天有关欧洲二战胜利日的讲话视频,并附文称:“1945年5月8日, 美国和英国战胜了纳粹!美国精神战无不胜,最后终于迎来了胜利。”无论是推文还是特朗普讲话,都对苏联为
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只字未提。对此,俄罗斯各界强烈批评美国歪曲历史。俄罗斯著名说唱歌手季马吉在网上发起“我们不会置之不理”的活动,呼吁俄罗斯网民到白宫推特账户下发文进行抗议。
德国《明镜》周刊8日发
表了一篇由德国外长马斯和慕尼黑当代历史研究所所长魏尔辛联合撰写的文章。文章称,最近几个月,总有人用“可耻的方式改写历史”要求德国出来给个说法,但其实没必要这么做,因为“历史是不可逆转的”。纳粹大屠杀是德国挥之不去的历史,“是德国自己挑起了二战……仅德国一个国家应负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责任。任何人对此表示怀疑并把其他民族推向肇事者的角色,就是在做历史错事……就是在利用历史分裂欧洲”。

——根据 2020 年5 月10 日《环球时报》相关报道整理


请提炼表3中任意一个国家出现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 .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简介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1949年前,李四光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他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时传祥
19151975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旧中国,时传祥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他以“搞好环境卫生,美化人民首都”为己任,肩背粪桶,走家串户,利用公休日为居民、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整修厕所。他的“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李顺达
19151983
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2021-03-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历史试题(新高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治维新之启示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日本横滨港出发,前往欧洲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使节团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这份实录详细地记录了西方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为日本日后改革的方向与领域奠定了基础。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之后,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时常能见到这些情景: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可见,在日本明治维新中,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日本的传统文化也保留了下来。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成分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也是一种最佳的制衡点。

——陈玉婷《“百年维新”带来的强盛——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外历史事例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