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在流民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那、县,侨人单独立籍,称为侨户。东晋政权通过这种办法维护了南迁士族的特权,他们可以奴役依附户而不负担赋役。但随着东晋政权的稳定,侨州郡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它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和影响国家收入。东晋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土断,即整顿户籍,让侨户着籍输课。王导执政时曾于咸和二年(327年)整顿户籍。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又实行土断,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其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刘裕当政时,再次实行土断,首先从江、荆二州开始,逐步推行于全境,称“义熙土断”。土断是政府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和赋役的斗争。通过土断,世家大族所控制的人口成为国家编户。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进行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土断政策的历史影响。
2023-08-14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实行种姓隔离并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甘地提出“真理是神”“众神归一”,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并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可见,甘地理论的特点是(     
A.众神杂糅、政教合一B.宗教性、民族性、实用性
C.神秘性、理想服从现实D.落后性、宗教性、非暴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3 . 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     
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
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
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活的历史
2023-07-10更新 | 1099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023-06-04更新 | 504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的《In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     
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
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
2023-06-01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4《马拉之死》                                          图5《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注:圣贝尔纳山,又译“圣伯纳隘口”,是法国由北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的通道。

材料二   马拉(1743-1793)曾在巴黎行医,他连续发表多篇有关火、热、电、光方面的论文,但未能得到科学院的认可,他感到自己遭受当权者的迫害,加入了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行列。法国大革命开始后,他主编报纸,抨击旧制度和一切统治者。随着革命的深入,他成为激进派(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积极倡导对旧贵族和反对派采取暴力恐怖措施,1793年遇刺身亡。刺杀发生后,画家达维特(又译“大卫”)立即赶到现场画了速写。随后,他“应人民的要求”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油画《马拉之死》。画中的马拉是一名善良、诚实和具有无私爱国情操的男子。不久,达维特受命担任革命宣传部主任。拿破仑称帝后,他成为御用画家,创作了多幅歌颂拿破仑的巨作,如《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加冕礼》等。

-摘编自吴禾《艺术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性解读--析《马拉之死〉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马拉之死》和《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2023-05-23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2年,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说:“现在全世界都感到不安,期待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宣布我们的协议,宣布冲突已根本消除,这对各国人民来说将是最大的愉快。”赫鲁晓夫旨在协商解决的是(     
A.“柏林墙"问题B.古巴导弹危机
C.北约与华约对峙D.越南战争困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统一党和政府在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各解放地区的差异性,党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于1949年前后建立了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大行政区政府大都成立于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了其自身建设由根据地的游击式政府向正规化政府建设演进。各大行政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总起来看,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民政权体制,是新中国诞生前所进行的一次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大的创制性意义,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它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意义。
9 . (一战)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恭顺。材料意在(     
A.分析协约国取得战争胜利原因B.揭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必然
C.强调殖民地人民对一战的作用D.表达对殖民地人民反抗的赞许
10 .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也确认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