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陈独秀

孔子

董仲舒

毛泽东

魏源

朱熹

黄宗羲

邓小平

李鸿章

老子

梁启超

胡适

韩非子

孟子

严复

王阳明

墨子

顾炎武

孙中山

康有为

请从表中选取3~5个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围绕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 .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1945年《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国际法的发展(     
A.实现了世界的长久和平B.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社会争端
C.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
3 . 范仲淹变法时,身为副宰相,无法逾越宰相和其他执政官掌控改革大权。王安石变法首先不是颁布具体变法措施,而是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王安石这一做法(     
A.利于新法的实施和推广B.破坏了北宋的中央集权制
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D.使北宋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4 .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A.提拉克B.桑地诺C.甘地D.纳赛尔
2023-09-05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璟(663737年),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进士及第后入仕。武则天时,宠臣张易之诬陷宰相魏元忠、张昌宗犯大逆不道之罪,御史中丞宋璟犯颜直谏,依法追究二张罪行,武则天不得不让步。中宗时因直谏被挤出朝廷,外放多州任刺史或长史,其无论任职何处,都“政清毅,吏下无敢犯者”。睿宗时,宋璟针对前朝外戚大量卖官现象,上书请退未经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睿宗下诏,规定文官选任必经吏部,武官选任必经兵部。716年,唐玄宗诏广州都督宋璟回朝为相,广州吏民自发地为宋璟立“遗爱碑”,褒扬其在主政广州期间的功德。宋璟获悉后亲赴广州说服官民砸毁“遗爱碑”。据载:“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积;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732年,宋璟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玄宗仍称之为“国之元老”。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璟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璟取得贡献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均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政府经济、技术援助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A.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B.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C.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 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03-17更新 | 216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根据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权基础和组织条件。在此基础之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市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     
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
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
2023-02-15更新 | 518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