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而派使臣请周文王仲裁。等使臣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说完匆忙回国并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当时作者这样描述旨在
A.褒扬周文王的德行B.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C.警示后世的统治者D.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2022-03-05更新 | 882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殷商时期青铜器动物纹饰都是采用夸张而神秘的风格。即使是驯顺的牛羊之类的图像,也多是塑得狰狞可怕。而在西周晚期至战国时代的纹饰被相对灵动和温和的纹饰和几何纹饰所取代,甚至在纹饰上还出现了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场景的画面。这种变化说明
A.青铜器具功能的变化B.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C.青铜制造技术的提高D.关注现世观念的增强
2022-02-23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历史试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3 .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国乐”,而且不同等级、不同场合所演奏的“国乐”有着严格的规定。作为一种宫廷的仪式音乐,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礼崩乐坏”,但却随着皇权不断强化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效仿和传衍。魏晋南北朝时期,“谣俗”和“四夷杂歌”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来源。两宋时,大量民间歌伎、乐工成为宫廷乐师,使统治者参照“雅正之乐”的标准,作出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和取舍。明清时期的“国乐”则都交由道士或僧人主持演奏,以满足统治者利用宗教祈福的要求。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乐”应该是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国歌”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摘编自洪学明《论术语“国乐”》

材料二   《马赛曲》(1792年诞生,1795年被定为国歌):“前进!法兰西祖国的男儿,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压迫着我们,祖国大地在痛苦呻吟……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决心要为它而战斗!”

《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巴黎公社失败后,1917年后被苏联定为国歌,1944年被定为苏联共产党党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诞生,1949年被定为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首国歌,分别分析其创作的历史背景。
2022-01-27更新 | 372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昆一中学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科专项历史试题
4 . 《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
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
5 . 武王伐纣不仅依靠本部落的军队,而且联合了诸多友邦。其誓师于孟津之时,曾说“嗟!我友邦冢君……听誓”;其誓于牧野之时,又说“嗟!我友邦冢……予其誓”。这反映了
A.周部落势力最为强大B.统一格局尚未形成
C.宗法制度的历史渊源D.由部落向国家过渡
2022-01-20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商王仲丁去世后,商朝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导致王朝衰落。而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却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A.禅让制B.礼乐制C.宗法制D.井田制
7 . 下图为《过白簋》中部分铭文:过白(伯)从(昭)王伐反刱(荆)……《左传》也有“昭王南征(荆楚)而不复”的记载。这说明
A.昭王巩固了其统治B.王室权威受到了挑战
C.礼乐制度趋于崩溃D.楚国成为诸侯的霸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判断西周墓葬主人身份时,随葬品若不见乐器和兵器,而有数量较多的玉器,可以作为判断墓主人为女性的一个标准。学者的这一观点旨在说明礼乐制度
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血缘宗法关系的变革
C.明确了尊卑等级和身份差异D.强化了国家治理的法治观念
9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国家制度有以下特点:一、君统宗法化;二、封国宗亲化。下列记载中,能对应说明两者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同姓不婚”“贵族内婚”
C.“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D.“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土建邦,子弟相沿”
10 . 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和一批西周墓葬,墓葬中出土不少珍贵铜器。在带有“匽(燕)侯”铭文的铜器中,有一件记载了“太保”活动的情况。《尚书·君奭》中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据此可知,该遗址
A.可能是西周燕国早期的国都所在地B.可作为研究西周宗法制的重要依据
C.体现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反映出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2021-12-03更新 | 440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