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青铜礼乐重器。两周时期,礼乐制度发达,钟文化也蔚为大观,曾侯乙编钟正是这种礼乐文化集大成的产物。编钟的铸制集中反映了范铸技术的新水平。全套编钟共65件,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对编钟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十二个半音体系、一钟双音、和声概念在中国先秦的存在。同时,这些文字也是楚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总体偏于美术化,是南方花体篆书的典型。

——摘编自刘玉堂、张硕《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

材料二   在唐宋时期。家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重视,出现了家训的范式,并且在方法上、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家法和族规,从而家训开始以一种系统化的形态出现。同时儒学的重新整合和复兴,为唐宋时期家训的理论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儒学的出现,使唐宋家训开始理论化,从而为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系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同时,长期积累的盲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大了。“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

——摘自郑师渠《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侯乙编钟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并简述该时期青铜铸造业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唐宋时期家训呈现的新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新儒学”对宋朝基层教化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实现“可贵超越”的原因。
2 .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每年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周礼》载:“右社稷,左宗庙。”这反映了周人(     
A.崇尚厚德载物B.强调以人为本C.重视农业生产D.推崇天下为公
2023-11-12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被称为“藕耕”,《诗》记载“十千维藕”“千藕其耘”。下列项中对“藕耕”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集体耕作   ②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③精耕细作   ④依托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8-28更新 | 806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五)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商周时期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下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商朝青铜器作坊使用范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④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3-05-06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高三选考科目押题(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铸有铭文207个字,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公元前943年)的正月,裘卫与邦君厉交换土地,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大臣。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等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下列对该青铜器铭文理解正确的是(     
A.井田制已被废除B.凡涉人身关系都要订立契约
C.土地不能随便交易D.农夫集体耕作土地
2023-03-26更新 | 664次组卷 | 10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A.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B.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
C.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D.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2023-01-16更新 | 394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7 . 学习历史要重视人类文明史上的关键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天子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B.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孔子在鲁国施展政治抱负D.井田制开始实行
8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引自战国《孟子·滕文公上》)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私百亩"说明土地私有制已确立D.“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
9 . 梁启超提到古代有一种田制“助”,孟子解释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称私田,同养公田”。结合所学,对该田制阐述错误的是
A.实行于商周时期B.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步废除
C.土地为国王所有D.按性别和年龄分配土地
10 . 如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沫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铭文作为书法字体之一富有图案美
C.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重要内容
D.它与后母戊大方鼎属于同一个朝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