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
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024-03-22更新 | 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T8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周代开始使用专有名词来描述青铜原料的远距离运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称之为“金道锡行”。其中重要的一条线路是先把大冶地区的锡料送到(武汉)盘龙城,再经孝感、随州,沿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到达洛阳。据此可知(     
A.盘龙城是王朝重要军事据点B.南方与北方的联系日益加强
C.大规模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D.周代青铜文明已发展到顶峰
2024-01-2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的盐业政策】

材料一   

围绕着制盐作坊,在靠近内陆的滨海平原上发现了数量相当的商王朝晚期聚落群。这些聚落居民种植粮食为盐工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并承担盐制品向内陆运输的任务。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王室成员和官员、军队首领,居住和驻扎在高等级聚落和交通枢纽,保卫和控制、管理着盐业生产和食盐外运。

——摘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从考古看中国》(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

材料二   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盐官分布于二十八郡国达三十五处。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宋代,根据盐的生产环节和产地不同,大体上将全国食盐消费区分为官府直接运输销售的禁榷区和允许商人自由贩卖的通商区。商人通过各种途径,或到京师榷货务缴纳现钱,或到边地入中粮草,然后获准取得食盐,到指定通商地区贩卖。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代盐业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和宋代盐业管理措施及其影响。
4 .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铭文内容(     
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
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
2023-05-25更新 | 71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四川三星堆遗址和安徽阜南都出土过龙虎尊(如图1、2),两者在造型、纹饰方面几乎一样。阜南出土的龙虎尊系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年代更久远,做工更精细。这可以用来证明(       

   

A.礼乐制度逐渐推广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青铜工艺世界领先D.华夏文明多元一体
2023-05-12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6 .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文中“宅兹中国” (下图),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此铭文是(     

A.西周初年定都洛阳的历史见证
B.目前研究“中国”一词的第一手资料
C.西周王朝重视青铜铸造的体现
D.参考上古历史文献《尚书》镌刻而成
7 . 如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上刻有铭文,据学者研究,大意为:周王满意于太保的供奉,封他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井田制
2023-02-0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8 . 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A.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B.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
C.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D.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2023-01-16更新 | 394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如图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     
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普及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分封宗法制促进了文化交流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
2022-12-22更新 | 89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1978年淅川下寺王子午(楚庄王之子)墓出土了七件升鼎,其中最大的鼎“王子午鼎”是分铸后焊接而成的,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高超工艺,造型平底束腰收腹,与一般棱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鼎内有“鸟虫篆”铭文。这反映了(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
A.战国时期王室日渐衰微B.楚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
C.楚国文化地域特色鲜明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