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蜀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该记载可用于研究(     
A.蜀国参与兼并战争B.中原诸国对蜀人的接纳
C.周王地位开始下降D.蜀地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2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周边以及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夷狄不少都接受了华夏文化。这一时期文献中与夷狄对立的“华夏”“诸华”等概念逐渐消失。这说明,当时(     
A.华夏文化影响力减弱B.戎狄蛮夷力量的增强
C.诸侯国间矛盾的加剧D.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2022-10-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中,“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有关夷夏的记述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如《管子·小国》则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侯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差异逐渐消失B.民族政权形成均势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民众渴望国家统一
4 . 自先秦以来,中国统治者自称为“华夏”,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这(     
A.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B.加重了中央政府财政负担
C.渗透着天朝上国理念D.增强了中国政府政治威望
5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
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2-09-12更新 | 2181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A.中央王朝严密控制了边疆地区B.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C.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融洽
7 . 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庙,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8 .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     
A.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B.启发民众摒弃华夷观念
C.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D.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2022-07-11更新 | 29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戎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