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2 . 《尚书》记载牧野之战动员时,武王并不忌讳与”西戎”的民族渊源,多次自称“西王人”,而且从动员誓词产生的效果看,伐纣得到了“庙、蜀、戎"等少数民族的有力支持。这一事件
A.表明西周与西戎同宗同源B.展示了西周政治文明强大辐射力
C.显示了牧野之战的正义性D.蕴含了民族文化认同的积极元素
3 . 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黄帝之孙)的后代,也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由此可知
A.春秋时期“华夏认同”已经出现B.周王的权威和宗法秩序依旧稳定
C.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当时诸侯恪守“夷夏之辨”观念
4 . 公元前546年,晋楚会盟,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协议,南方楚国不仅与中原华夏族的霸主晋国平起平坐,而且赢得众多华夏贵胄诸侯如鲁、宋、郑、卫等国的隶属、朝贡与膜拜关系。据此推断
A.中央集权国家形成B.国家统一初具雏形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民族认同渐成主流
5 . 东周时期,中原列国纷纷改革图强,中国的中心文化随着秦国、晋国和燕国的向北扩张而不断传播,吴、越两国也努力把自己融入三代中心文化体系。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转型速度加快B.诸侯争战日趋频繁
C.周王室影响的扩大D.中原文化区的扩大
6 .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建立的王国,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银器、铜器和玉饰,其中《中山王方壶》(下图)刻有铭文448字,其中反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还有与《左传》相同的文句。据此可知
A.分封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B.儒学治国理政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C.中山国百姓仰慕先进的中原文化D.实物印证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021-11-25更新 | 335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东周时期,把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例如杞国朝鲁国,用夷礼,杞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鲁国用周礼,杞又得称为诸夏。这种现象
A.加剧了民族间冲突与对抗B.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
C.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色彩D.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021-11-16更新 | 30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9 .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即将当时人所知道的“天下”按地理区域分为九大部分。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B.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C.各民族进一步交往融合D.诸侯争霸致使国家走向了分裂
10 . “中国”与“夏”两个概念约在西周初同时出现,一个指若干王族先后控制过的天下之“中”的中央王国区,一个指获得此中央王国区控制权的王族身份。这两个概念并存表明西周时期(     
A.诸侯纷争局面日趋严重B.血缘宗法观念得以确立
C.华夏民族认同逐渐形成D.君主专制体制初显端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