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记述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资治通鉴》
A.儒家思想的传播B.政治制度的创新C.华夏认同的演进D.社会教化的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3 . 女娲、槃瓠(盘古)原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被中原文化吸收,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赵武灵王改革军队,提倡“胡服骑射”,中原各国发现了其优越性后,纷纷效仿。这些史实可主要用来研究(     )
A.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B.兼并战争与文化交流关系
C.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
4 . 在古代中国,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体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的认同。这一认同(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彰显了国家统一的潮流D.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5 . 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夷夏之辨”;战国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常见于当时的文献。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各族间差异逐渐消除
C.大一统趋势日益增强D.传统的观念完全瓦解
2023-07-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
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
7 . 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从南到北流行将身体严密包裹起来的“深衣”,但深衣的具体形制以往并不清楚;如下图,通过现代考古,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准确的深衣式样。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差异B.考古学能为了解古代社会进行补白与深描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D.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只能依赖于文献的研究
2023-05-12更新 | 36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这体现了(     
A.夷狄界限已然消失B.理学的兼容并蓄
C.华夏文明和而不同D.古籍注重民族性
10 . 春秋战国时期 ,各地形成的以“ 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 ,“ 邦” “ 国”“邦族”“ 国族”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表明(     
A.宗法观念瓦解B.国家制度成熟
C.礼乐文化鼎盛D.族群融合加强
2023-02-21更新 | 60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