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位于战国楚王城城址东南郊,前时段墓葬陶器、漆器具备浓郁楚文化特色;后时段墓葬仍有楚文化遗存,尤为珍贵的是木觚的出土,觚上文字的字体是典型的秦隶。以上考古发现不能够印证(     
A.中央集权已确立B.多元文化的融合
C.人群迁徙与交融D.楚秦嬗递的过程
2024-02-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这一规定(     
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
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
2024-02-18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楚王在春秋时代称王,并将先祖追尊为文王、武王,以抗衡东周的至尊地位,自视为继承了周文王之德,应当奄有天下;战国时期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认为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是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这体现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争霸战争破坏封建宗法制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D.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2024-01-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方的“蛮夷”地带,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动向“华夏”靠近,逐渐转化为“中国”。促使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强化C.诸侯国的强大D.生产力的进步
2024-01-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A.华夷同源共祖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D.贵族矛盾缓和
6 . 下图为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这表明东周时期(     
A.中原式青铜剑是各国的主要武器B.诸侯兼并战争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D.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2024-01-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各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故事、传说彼此串联起来,到汉代后,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之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形成统一基本格局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8 .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024-01-04更新 | 746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2024届高三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中后期,楚大夫申叔时在被问及如何培养太子时,强调应让太子掌握《春秋》《诗》、礼、乐等方面内容。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谈到“我的先祖祝融乃高阳帝(即黄帝玄孙颛顼)的苗裔”。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楚国(       
A.霸主地位获得诸侯认可B.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C.私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2023-12-3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达到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
2023-12-16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