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忠”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要求君主“忠于民”,具体表现就是“思利民”。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地主阶级诉求得以彰显B.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C.君主专制受到民众制约D.儒学获得统治地位
2022-12-24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3 .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商汤灭夏后遭遇大旱,巫吏卜筮说需要以人做牺牲来求雨;商汤不忍,剪发缚手,将自己扮作牺牲模样,向神灵求雨,不久,天便降下大雨。这一故事可作为史料印证(     
A.商朝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B.商汤废除了活人祭祀制度
C.战国时期人本思想的传播D.诸子百家对统治者的美化
4 . 如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     
人物看法
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部分先秦经典摘录,它们(     
经典摘录
《尚书》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
《孟子》天下士人悦之,人之所欲也,富,人之所欲……取之有道
A.满足了王霸之道的需要B.顺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趋同D.关注了人的价值和需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2022-05-31更新 | 855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吕氏春秋》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这反映了
A.秦朝已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吕不韦在大力推行以德治国
C.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D.吕氏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2022-05-15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先秦文献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墨子·法仪》

A.民主政治观念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C.天命神权思想盛行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2022-01-22更新 | 302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先秦时期“德”内涵的演进概括。这一演进过程反映了
A.先秦时期的“德”没有阶级性B.先秦时人的主体性逐渐突出
C.儒家思想的神秘性古已有之D.儒家的思想来源具有多元化
10 . 《系辞传》中的“天下--致面百虑,殊途而同归”与《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
A.“百家争鸣”格局B.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统一趋势
C.“天下合归于儒”D.世间万物发展中的相生相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