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将下表中的AB空补全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
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制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3-11-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4)综合材料二、三,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通过创新制度、划分行政区等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魏晋南北朝
高层
政区
郡、王国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
政区
府、州直隶州、州府、直隶州
县级
政区
州、县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023-1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4 .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中央制度
①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②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③职责
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____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____,最后由皇帝裁断
太尉最高武官,掌____
御史
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____
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____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____掌监察。
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邮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建立以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023-08-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5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①(秦始皇)南登琅邪……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秦始皇琅琊刻石


(1)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上述材料中秦朝的制度措施及其影响。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

科举是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其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明经主要考试帖经,重在测试记诵能力。进士考时务策、帖经、杂文,杂文为主要录取标准。与过去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体现出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的特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上》


(3)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中共同历史现象的认识。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依据上图指出清朝的疆域四至,说明清朝疆域奠定对后世的影响。
2023-01-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历史时期名称选拔方式选官标准

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
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德才中正品评
选官标准血缘才能、军功德才品第才学

材料三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所示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依据所学,完成材料二表格①②处相应内容填写,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并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7 . 秦朝“大一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思想是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采取老子的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刑名),慎到的势……形成完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在秦朝有很明显的表现。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它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材料三 我国从原始社会起就产生一种宗教性的观念:人死后灵魂不灭。死是生活方式的转化,由阳世转到阴世间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德无量,为千古至尊。这种思想反映在陵园建设的规模和内涵上,就是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

——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思想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家思想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它”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并简析秦始皇在文化上巩固统一的措施。②指出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在的省份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022-10-15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外历史纲要上)
8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2022-08-08更新 | 43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9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2023-12-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仪陇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2023-11-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