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边界的概念应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的。西周时期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尚无明确的边界。例如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有隙地六邑,两国相约不准占有,两国之间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边界了。春秋中期,秦国曾派遣大军攻打郑国,途经晋、周二国,如入无人之境,不但晋、周两国不加干涉,郑国也没有一点外敌入侵的消息。只是秦军临近郑国都城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一面稳住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通知做好战备,这才化解了郑国遭到突袭的厄运。这也是当时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隙地的佐证。

——摘编自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一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五霸”.战国时期的“七雄”,都是在土地争夺过程中消灭了诸多小的诸侯国,不断扩张自己的控制范围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最初的长城,是强国在吞并其他诸侯国或夺取了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空地后修筑的对新获取的土地加以保护的军事设施。后来,一些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的诸侯国为了防止自己的土地被敌国夺走,也修筑长城加以护卫。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纷纷在北方地区修筑长城,这既是为了巩固向北方地区开拓的土地,也是为了减少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汉初,长城一度废弛,因为北部边境地域辽阔,战线极长,后勤供应困难,战争消耗高,民众负担重。名臣晁错曾分祈说“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慳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嗬》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至秦汉时期国家边境意识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修筑长城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是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如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名称记述
《峄(yì)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之罘(fú)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瞒,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焯旁达,莫不宾服。”
《东观刻石》“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
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祸源
C.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
2022-09-07更新 | 898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货币


(注:“两”、“朱”都是货币单位)

材料二   环钱其出现时间虽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到了战国后期,主要国家中的秦、魏、赵、燕、齐、两周等都不同程度的铸行了环钱,仅有偏处南方的楚国例外。环钱的大范围流通,究其原因同主要使用环钱的秦国不断东进有关。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货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环钱大范围流通折射出的政治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秦汉货币政策的影响。
7 . 在扫清六国、北逐匈奴和平定岭南的过程中,秦帝国逐步建立起以公路运输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帝国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形成了具有囊括性、开放性的交通体系。这些事例集中体现了(     
A.自然环境对文明交往的束缚B.社会性质决定文明交往方式
C.帝国国力差异影响交通选择D.文明扩张对自然限制的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中秦朝的举措(     
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2-07-17更新 | 537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眺、晃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2022-06-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