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宴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活方式。秦汉时期,每年正月旦的元会议,由朝贺与置酒宴饮两部分组成,是皇帝规训群臣服从意识的重要仪式。汉初,皇帝与诸侯王有“四见”,均是以宴饮的形式开展,皇帝通过展演礼仪确立自己作为大宗的道德尊位和政治权威。外藩首领或使者来朝见时,皇帝置酒设宴,这涉及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以及夷夏关系问题。秦汉的皇帝还热衷于赐酺,在皇帝的恩典下所有庶民都开展持续数日的宴饮,感受着皇恩浩荡。这种全体居民参加的宴饮活动有各种体现尊卑长幼秩序的规矩,是演习“乡党之礼”的重要场合。秦汉时期的元会议或皇帝赐酺属于正式的制度安排,官场和民间举行的大多数宴饮都属于非制度性的安排。非制度性层面的运作,与制度层面的运作一起,共同支撑着古代国家的日常运转。

——摘编自薛小林《秦汉时期宴饮活动中的政治秩序与权力运作》


(1)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宴饮活动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举行宴饮活动的目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化的任务。汉朝的统治者还与儒家的道德家们建立了联盟,创建了先进的教育系统。在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经济高产的基础之上,汉朝的统治者把中国的影响扩展至朝鲜、越南和中亚地区,长期影响了邻近地区的社会。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是如何解决“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这一类似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指出在研究两者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韩、赵、魏)等政权皆被视为“中国”,秦、楚、吴、越等政权则被看成是夷狄。到秦朝“以兵灭六王,并中国”以后,按照五德终始学说,以其代周“火”德自为“水”德,以“中国”正统自居,就连周朝时秦、楚、吴、越等政权所辖地区也被视为“中国”了。汉武帝时,承认秦朝代替周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以西汉代秦“水”德为“土”德。汉人在称汉朝为“中国”的同时,又构建起了中国各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血统体系。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

材料二   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内容,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摘编自王永浩《深刻认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现代中国国家观念更新的时代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距今5 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在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

——摘编自《中华文明起源图谱初现》等

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都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物质的和政治的条件。华夏族统一的秦皇朝,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但是秦朝国祚短,“秦人”的称呼很快为“汉”的称呼所取代。特别是与南海诸国以及中亚、西亚、东亚各国友好交往中,声名远播,“汉”之名遂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总之,汉族之名自汉朝始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