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2 . 制度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其并未延续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这是由于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的教训。随着世代更迭,分封制之下的亲缘关系会逐渐淡化,若王室衰微,诸侯国就会割据一方。故秦始皇需加强对其他六国旧地的管控。此外商鞅变法也推动了郡县制的推行。总之,郡县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其推行便如同水到渠成。

——摘编自袁娜等《秦汉至晋分封制与郡县制演变动因》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简述这场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3-10-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阔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阅读“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胜和吴广在身份上与刘邦、项羽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提供的视角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三皇、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号曰‘皇帝’。”王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及至秦,统一国之币。度量衡石丈尺同一。车同轨。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为巩固统一做出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
2023-11-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城因水兴,市缘路起。交通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材料二   英国的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布里奇特沃运河于17617月通航,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航程缩短、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投资高潮。英国史学家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此外,食盐、石料、谷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大宗笨重商品的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材料三   汉口交通近代化简表

时间大事记
1858《天津条约》规定汉口开埠,此后到1910年进出汉口港的航船达4000艘次。
1886人力车现身汉口租界,很快受到人们青睐,迅速普及,充当市内交通运输的主力军。
1903英国人带来了汽车,出现了出租汽车商行,后来随着汉口街道建设的展开,汽车出租商行迅速增加。
19051907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粤汉铁路动工修筑,实现了南北铁路大沟通,孙中山总结:“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1929开始运营公共汽车,开办了三条路线,设置运营调度时刻表(精确到分秒),把汉口的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起来。
上海至汉口段开通航空线路,民用航空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据《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驰道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指出体现秦朝大一统的道路建设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运河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的原因,并分析“铁路取代运河”对欧洲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表述清晰)。
2022-12-10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12月选考科目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九个郡…包含了邛都、夜郎以及滇僰部分地方的“西南夷”地区。设郡县的同时,秦朝还派常頞(é)开通“五尺道”,从今宜宾南下,经过僰人聚居区,最终到达滇中一带。自秦关中地区到滇池区域“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掌其民”……公元69年,合置永昌郡,完成了汉王朝对今西南部边疆的统一。

——摘编自李吉星《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茶马古道”概念系借用历史上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是我国历史上从茶产地到主要消费区域,连接滇、川、藏的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大通道。“茶马古道”途经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20多个民族聚居区,是中国最神秘的滇、藏、川大三角。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徙的大走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茶马古道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与夏商周复合制国家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经历了由夏商时期的“自在民族”发展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华夏”“诸夏”“夏”“诸华”“华”等民族称谓来特意强调华夏族与其他族的区别,就属于民族自觉意识的一种表现。华夏民族由其衣冠服饰、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展现了华夏礼乐文化是其民族的血脉。

——王震中《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我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体现在迁都洛阳……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启迪着后人,为后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展。孝文帝去世80年后的隋朝,其南进统一的理想终于实现。

——王奥克《北魏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民族观念。结合所学,概述进入战国之后华夏族和周边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孝文帝和隋朝为“南进统一”而采取的重大行动。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022-10-1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各种文书是时代的印记和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册《语书》记载了较多秦朝历史,有学者据其所记文字,图示了秦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


①正常的下行发文流转情况:

②如果所属各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

——改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

材料二吐蕃占领敦煌时期(781-848年)的契约文书为我们研究吐蕃的契约及其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吐蕃书面买卖契约有吐蕃文和汉文两种;契约的中人或证人,从姓名看有吐蕃族也有汉族。此外,无论买卖契约还是借贷契约,在词语的使用上都沿用了唐代的“两共平章”“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等套语。

——摘编自李秋梅《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

材料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双方同意,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摘自中美1982年“八一七公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行文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行文制度确立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唐朝角度说明敦煌被吐蕃占领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敦煌地区吐蕃族群对汉族文化的态度。
(3)简述材料三提及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及美国对台出售武器作出的承诺,并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022-09-2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长城不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长城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认同物,大概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的。“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的迅猛浪潮,使长城更富有新的气质和新的景象。“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激动人心。长城像一条巨龙,又一次在炎黄子孙们的心,上腾飞了。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长城已抽象升华为祖国疆土和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保卫者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意志和力量。          

——摘编自蔡乐苏《历史发展的主脉与长城的象征意义》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象征意义的变迁,分析影响变迁的因素。
2021-04-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