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并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此外,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如《史记》中载:“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

——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材料二   自窝阔台至忽必烈,蒙古人先后灭亡了大理和南宋,建立元帝国,并在西南地区积极开疆拓土,开辟交通路线,如在云南地区新辟通达内地的要道。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为管理西南,元政府迁移大批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在当地屯田,扩大矿藏的开采,至于蛮夷腹心之地,则“制兵屯旅以控扼之”。此外,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土官虽世袭,但遇纠纷,仍要接受行省官员裁决。在教育上,元政府广开学校,并立文庙、塑孔子像,时人称为:“虽穷边蛮僚之乡,咸建庠序矣”。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

——摘编自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经营西南地区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王朝对西南地区经营的历史意义。
2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 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 (《礼记·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
3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诏令措施的特点及后果。
2021-12-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三新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泰国的崛起是制度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河南地”,“发诸尝適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十四县”。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秦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编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材料二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秦朝统一的三个原因,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四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政治制度和四项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2023-01-10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们对长城形象认知的因素。
2022-12-16更新 | 40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

——摘编自李岳《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ニ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