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2024-01-20更新 | 1137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2 .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2024-03-06更新 | 456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渝中区好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时间

霸权更迭

1617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
2024-03-22更新 | 375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岳麓秦简《行书律》中规定:传行书,署急辄(立即)行,不辄行,赀(以财物赎罪)二甲。不急者,日觱(完毕)。留三日,赀一盾;四日以上,赀一甲。二千石官书不急者,毋以邮行。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       
A.法律制度的细密严酷B.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道路交通体系覆盖全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南登琅邪,于琅邪台上刻石立碑,其文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这反映出秦朝(     
A.着力于强化基层政权建设B.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
C.注重神权与皇权的结合D.重视儒家伦理教化作用
2024-05-28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8 .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下列图片所反映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秦王朝官方文字小篆的实物见证B.②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商高定理
C.③见证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D.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实物证据
2024-01-20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