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
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
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
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
胡内迁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
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
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有被其侵入的
危险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前期处理边疆各族关系的措施。简要评价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中华民族形成虽然很早,但自我意识十分淡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逐渐形成的。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五族共和” “五族平等” 得到广泛传播。到五四运动前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自决”思潮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观念得到全国各民族的人民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之共同称谓。

——摘编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3-03-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右面为出土于唐代高昌(今吐鲁番)贵族张雄夫妇墓的木俑图(部分)。其中,绢衣彩绘木俑上身穿窄袖绿绫襦衣,外着联珠团花纹半臂,肩披白点纹黄色披帛,下身穿红、黄相间的竖条纹长裙,腰间丝带固定。这与同时期中原妇女的着装特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木俑可用于说明当时(     
A.西域的木雕技术领先全国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D.民族交融的深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西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既传播了汉代先进文化,亦让西域独特的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中。通西域对汉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域全新的物产、宗教、传说等进入内地,开阔了汉代人的眼界,引起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格外关注,成为文学作品中表现的重要对象。张骞凿通西域后,来往的中西使者数量不菲,为惊动人们视听,往往谈奇语怪,极大地激发了文学想象力。部分中原人到过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民间传说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的故事。

——摘编自王焕然《汉代通西域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唐王朝的强盛富足为诗人的创作搭建了可以纵横驰骋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平台,使得唐诗融入西域文化成为可能。诗歌发展到唐代已形成诸体并兴而格律大行的诗体格局状态,进入诗歌创作自由而又有度、不失规范的成熟期。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遂成为唐代诗人争相表现的题材。汉唐以来,西域持续变迁的交通、行政管理和人文地理等既是(唐代)西域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其自身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骆宾王、李白、岑参等诗人或亲临西域,或身居西域,皆对西域自然地理、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有着切身感受。他们真实的西域经历为其诗歌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摘编自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呼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域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西域文化融入唐诗创作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西域文化对汉唐文学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此时唐朝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双方先后在长安和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并树碑刻文。双方重申“甥舅和协,扫彼旧怨”、“社稷如一统”。由此说明,此次会盟(     
A.助推着唐朝全盛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吐蕃直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C.重启了唐蕃之间的和亲关系D.表达了藏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往加强B.藩镇割据严重C.军事制度完备D.对外交流活跃
2023-03-06更新 | 265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的地方机构

朝代机构名称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地区设乌桓校尉,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但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进行边疆地区民族管理 
元朝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明朝在长城一线设置众多军镇,称“九边”
清朝设理藩院, 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

——摘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研究》

材料二:

▲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24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画中主要人物分别是:右坐者为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吐蕃使臣禄东赞,后为通译者。从人物比例看,唐太宗比例尺度最大,典礼官居次,禄东赞虽然位置在前,比例却是第三,众侍女比例最小。这种比例关系(     
A.突显唐朝盛世景象B.符合文人画的写意特点
C.受到传统伦理影响D.再现唐蕃友好交往情境
8 . 唐代正确地把握适时适地的原则,成功地处理了“恩”与“威”的辩证关系,从而解决了困扰唐以前历代统治者的一大难题——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为此,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地方藩镇B.推行兵制改革
C.运用会盟和亲政策D.实行羁縻府州制度
9 . 唐人喜穿胡靴,其华丽者有锦靴、皴文靴等。红靴为女子所穿,诗人多用作“锦靴”,在唐时颇为盛行,如李白的《对酒》:“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这反映出唐代(       
A.中原流行西域风俗B.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C.尚武成为社会风尚D.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 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域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都县制度。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延派曾纪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 年清延宣布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渠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