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战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

材料二

地区

史实

新疆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唐朝:与吐蕃赞普结亲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清朝:册封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2)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致,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从材料二中任选其中一个地区,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该地区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汉朝形势图

                  唐朝形势图                                                       元朝形势图

          明朝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3)有学者在概括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
22-23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698年,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这说明唐朝(     
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3 .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虽也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一种羁縻政策,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它不是限制,而是有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给于少数民族首领以优待,封官进爵,并且给予其部族以优厚的安置,进而削弱民族隔阂,最终实现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在民族交往中实现多元发展。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三: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指出材料一的地图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中国观”在元朝的转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如下图所示)描绘了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它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幅画作(     
A.表明当时西藏已归属于中原王朝B.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C.反映了唐代国泰民安的历史情境D.详细描绘唐代礼部接待宾客流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     
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
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
2022-11-16更新 | 304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作者诗名诗句
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B.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D.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诚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二十七日,朕亲自送于郊外。

——《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

史料二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贞观政要》


(1)史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2)史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先秦时期就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措施有助于(     
A.升级边疆地区的管理层级B.治理边疆抵御侵略相结合
C.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D.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隋唐时期,冰雪活动几乎遍布北方的室韦、回鹘等各个游牧民族。明朝时,“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皇城内外的百姓,在河水冰冻处拉床糊口,冰床往来不绝。这体现了
A.中国具有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
B.冰床作为代步工具开始于明朝
C.民族间生活习俗交流加强
D.冰雪活动在民间全面普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