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晚清军事变革】

材料一   “兵必土著,取具保结”。 湘军规定应募者必须具有湖南户籍,且需取具保结。 湘军在招募之规中明确要求,“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其无保之人不予收录。 湘军采取了先选将,由统将亲手选兵,兵随将转的方法,即勇丁由什长挑选,什长由哨弁选取,哨弁由营官筛选,营官由统领遴选。为提升军队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军官技能和素质,曾国藩在拟定湘军饷章时,大幅度地提高了士兵的经济待遇。 湘军是清政府出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而组建,属于勇营性质,“临事招募,事罢遣散”。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在天京被占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曾国藩便下令解散湘军。

——摘编自杨旭平《清末新军兵役制度研究》

材料二   湘淮军以前的清朝军队基本上是属于冷兵器时代,它们配备刀矛弓箭等传统的作战武器。新军引进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技术,使装备发生质的变革,军队由冷兵器时代跨入热兵器时代。新军编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仿效日本军队的。其编制之法以一军统两镇,1个镇下设2个步兵协,1个马队标,1个炮兵标,1个工程营,1个辎重营以及1 支军乐队。 每个步兵协下设 2 标,每个标(步兵或炮兵)由 3 个营组成(骑兵标下设队),1镇兵力12 512人。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旨在使它成为一个制定特殊军事规划的临时行政机构。练兵处分为三个司:军政司、军令司、军学司。后来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并合并了练兵处和太仆司。 陆军部管辖清朝所有的陆军、军事学堂、军械、军需贮藏和兵工厂等。 此外还设置管理水师事务的海军处,为以后成立独立的海军部做准备。

——摘编自李治涛《试论新军近代化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湘军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军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新军在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024-01-2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定都平城后,北魏政权经常强制迁徙各地新民以充实京师(平城),并在京畿及其附近对他们进行计口授田,田土完全来自官府。在土地私有制已经充分发展,土地私有观念根深蒂固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基本上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各户的原有土地(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也都没有被触动,因而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

材料二   汉魏至唐宋士大夫说的“均田”有二义,一是限田,一是均税。北朝时人从不称北魏《地令》为均田令或均田制,而称之为《地令》《地制》或“垦田授受之制”。有学者以为,未对北朝隋唐《地令》或《田令》的实施状况进行论证之前,径称《地令》或《田令》设计的田制为“均田制”容易给人“均分田土”的先入之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际平《论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

材料三   制度本身是有生命的,有它的节奏、韵律,历经形成、生长、发展,可能不断完善,也可能走向衰亡。追踪、观察、多维度反思这一过程,正是制度史的“生命”所在。

——摘编自邓小南《再谈走向“活”的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述北魏土地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学者观点及其理由。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制度,写一篇“XXX制度研习报告”的短文。
要求:题目明确,制度发展演变完整,有研习结论。
2024-01-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2024-01-0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四川乐山·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认为爵位是君主手里最贵重的东西,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众为了获得爵位英勇作战,明君就应赐给他们爵位和俸禄。于是,规定按军功大小得爵赏,赐田宅。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商鞅还提出“不官无爵”,以提高军功爵的政治地位。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世官制相比,军功爵制的进步性。
2023-12-21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王室。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以后,周平王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然而该土地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与之进行长期的斗争,尤其是秦襄公在位时,讨伐戎狄,开拓疆土……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与戎人的战争中阵亡。秦襄公虽逝,但其事业却未断,其长子文公即位,并于公元前750年率领秦军大破戎族,戎人败退,秦人占据周原,终于实现秦襄公的遗愿。

——摘编自任德山、毛双民《中国大历史卷二春秋战国》

材料二   公元前356 年,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强制性地拆散家长制的大家庭……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等。公元前350年,商鞅又下令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襄公对秦国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6 . 制度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其并未延续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这是由于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的教训。随着世代更迭,分封制之下的亲缘关系会逐渐淡化,若王室衰微,诸侯国就会割据一方。故秦始皇需加强对其他六国旧地的管控。此外商鞅变法也推动了郡县制的推行。总之,郡县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其推行便如同水到渠成。

——摘编自袁娜等《秦汉至晋分封制与郡县制演变动因》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简述这场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3-10-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历史研究的能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研究商鞅,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二 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哪则材料可信度最高?______(请写编号)请说出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请运用材料二梁启超所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材料三中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
2023-08-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日的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日法文化交流的基本流向是中国法文化传入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经日本移植吸收后的西方法文化开始倒流中国。黄遵宪是将近代日本法律西化经验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其所著《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巨著。其与中国近代法制改革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该书大量地输入了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加快了清政府做出法制近代化改革决策的进程;提供了清末法制近代化最佳路径的选择;影响了清末变法修律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制改革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法文化倒流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制改革的影响。
2023-07-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