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二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并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 . 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并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020-12-02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首先来考虑经济上的竞争,当时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外国市场的竞争。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之间、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英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德国在1914年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所占比重已略为超过英国)。德国工业产量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变得紧张起来。它还通过刺激海军军备竞赛而进一步促成了国际紧张局势。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和国内的困难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德国人才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拦。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间产生了日益紧张的气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从对战争进行反思的角度来看,一战带给人类的教训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殖民地和后备军。

——摘编自《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且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摘编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结合所学史实,说明“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如何?该结果的出现有何历史必然性?
2020-10-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前,有关哲学和历史学中将战争神圣化的理论在欧洲各大国盛行,与此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也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逝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权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欧洲盛行“战争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2020-10-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告诉我们,极端民族主义对本国和世界和平都具有消极后果。各国不仅应当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更应当避免极端民族主义主导本国的政治与外交。一战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国家军火产业掌握在私人垄断资本集团手中对和平具有危害性。威廉二世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当时高度发达的军火产业有很大关系。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军火产业急剧发展,在帝国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私人垄断资本的军火财团在德意志帝国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人是推动德国对外发动战争的主导力量。因为没有战争,他们的军火产品就无法推销出去,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军火产业完全由私人垄断资本掌握和控制的国家,容易发动战争或催生战争。因此,当今世界,防止大国发动战争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由国家控制和经营军火产业,用纳税人的钱即财政拨款生产军火产品,军火产品仅用于国家安全和防卫,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摘编自张利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启示。
2021-02-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也先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竞争中,不同民族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的不一致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民族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材料二   1914年6月28日,一位塞尔维亚十九岁学生普林西比枪杀奥国皇储裴迪南大公。由于这一个别事件,两个月内,奥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先后卷入战争。在此之前,找不到任何即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迹象,大战也没有对任何一方带来预期的利益。

——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金观涛《历史的巨镜》——摘编


(1)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一战前各国的动机,杰克.斯奈德有一个精要概括:德国希望战争,从而阻止俄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法国希望战争,因为巴尔干局势将使俄国进入战争,法国将不会单独面对德国的进攻:奥匈希望战争,因为德国曾经给了它一张空白支票,给巴尔干事务来一个彻底了结;俄国希望战争,因为它已经决心不再像之前那样软弱,军队已经做好必要准备,而且法国也承诺一起参战。为什么理性的国家会选择代价高昂的战争,而不是选择相对便宜一些的政治外交博弈?詹姆斯.费戎认为,这取决于各方对自身实力的隐秘估计(获胜的侥幸),对另一方承诺的可信性持怀疑态度(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本身的不可分割性。“预防逻辑”是在不利(或可能有利)与更不利(或确定不会有利)之间,选择前者。这种不利情形主要是指外部关系。

——摘编自刘毅《并非意外:预防逻辑与一战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爆发前欧洲政治局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爆发“并非意外”的原因。
2020-1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材料   一战前,所有领先的欧洲国家都在青年人刚刚成年时把他们送去接受军事训练,然后便把他们作为预备役军人保留在国家部署中,直到行将步入老年。德国军队中应召入伍的士兵在完全成年的最初两年穿着制服,被有效地关在兵营里。服役期满后的第一个五年里,他们被要求每年返回所在部队的预备役单位中接受训练。到了39岁时,他们被召入第二级预备役中,即所该的“乡土防卫队”。到45岁,被召入第三级预备役中,称“乡土突击队”。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也有类似的制度。其效果是在欧洲文明社会内部保留了一个数以百万计曾经肩抗来复枪并学会服从命令的壮年所组成的隐性的军事社会

——摘编自约翰.基根《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兵役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种兵役制度对欧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