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龙涛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三模冲刺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47年,苏联决议在莫斯科建造多栋高层建筑,提出“(它们)应该与城市历史上的建筑艺术和未来的苏维埃宫的形象相协调”。1954年,建成后的莫斯科大学主楼、劳动模范公寓、重工业部大楼等“莫斯科七姐妹”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些建筑(     

莫斯科大学主楼
A.反映了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B.体现重工业的优先地位
C.表明新型劳动关系已经建立D.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
2024-05-23更新 | 36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20年底,列宁认为国家已经找到了新的建设道路,这一道路将摆脱许多年的经济破坏所遗留下来的后果和困难,引导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这句话表明列宁(     
A.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B.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解决了国内政治经济困局
2024-05-15更新 | 40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据此推知苏联(俄)(     
(单位:万吨)
年份
种类
1918192219281937
谷物18069010803190
籽棉12779258
制糖用甜莱3201809402140
向日葵1720110110
亚麻纤维0.00037.417.327.6
土豆4220110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生产关系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D.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024-04-27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保温测试(5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30年代,苏联提高科学院的地位,加大了对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的管理力度。1931年6月,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首次提出“计划科学”的概念,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科学的社会关系”“科学与政府”等主题文章,还发起“科学、计划与自由”的讨论话题。科学界的这场争论,聚焦于(     
A.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B.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C.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
2024-04-12更新 | 299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如表可知(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探究
时间作者论文名称主要观点
1996年薛汉伟等《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
和历史命运》
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善的,虽然十分重视市场机制,但在实践中把市场的存在
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2004年王世涛等《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
原因及启示》
斯大林没有把握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始终以解决革
命问题的模式审视新经济政策
2005年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
释及其命运
领导层没有取得共识,理解的层次因人而异,谁
执掌最高权力,谁的主张就得到拥护
A.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B.历史认知需要适时加以总结
C.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D.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2024-04-11更新 | 18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阶段诊断(二)历史试题
8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能力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1年,美国的一些劳动组织成立了“苏俄之友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在美国传播苏俄的真实消息,援助苏俄的经济建设。1922年该协会派出一支拖拉机队,支援苏俄托伊基诺国营农场的生产活动。列宁建议授予该农场“模范农场”的称号。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A.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美国放弃对苏俄的孤立和封锁
C.苏俄政策调整得到了西方的认同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图是西方史学家对苏俄(联)某项经济政策的评价。其评价的经济政策(     
(它)所要求的绝非仅仅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个体主义向机械化集体主义,从一个需要补贴保护的脆弱工业向最大限度的、最现代化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从一个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封建主义心态向远远超过它的社会主义心态的全面转变。
A.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基础B.引发了严重政治危机
C.加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步伐D.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