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材料从1942年开始,美国汽车、飞机等凡是与军工扯得上边的企业,都在为军工生产让道。美国制造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大战场,孤悬两大洋之间的金元帝国,迅速转化为令人恐怖的“军工厂”,成为法西斯轴心国的噩梦。1942年美国的坦克生产为26000多辆,超过了苏联,更大大超过了德国。1941至1945年间,美国总共下水航母131艘(包括护航航母)、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或护卫舰800多艘。作为轴心国海军强国的日本,同期仅仅造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德国、苏联生产的飞机分别为7万架、近10万架和10多万架,而美国生产飞机则多达20多万架。在太平洋岛屿上,铺天盖地的航空炸弹和舰炮轰击,让无数彪悍勇猛的日军眼睁睁地“玉碎”,而他们的步枪和刺刀甚至根本够不到敌军。

——摘编自杨益《淹死德日的钢铁洪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

2 . 材料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2018-06-09更新 | 2815次组卷 | 2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师范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2017-08-04更新 | 2949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1941年7月8日,苏联向英国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表示给苏联尽可能的援助。7月18日,斯大林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拒绝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苏美英三国签署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英美却不遵守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美国单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反对横渡海峡和登陆作战,美国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希特勒却利用没有第二战场的时机,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根本转折,英美两国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明确的立场。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通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诺曼底登陆,终于揭开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美英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二战中)苏联石油工业相继出现生产下降、开采下降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强项是资源潜力,德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为保卫国家主要的工业力量,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高加索,特别是巴库的石油设备也在东迁之列。苏联向东部疏散了600车皮的石油设备,德军占领高加索6个月后生产不出1吨石油,此举有利于粉碎德国占领高加索战略资源的企图。为满足军事需要,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后方“液体燃料尽可能用煤气代替,汽车尽量使用固体燃料”。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由美国《租借法》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己产量的1. 4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采取的“先德国、后日本”的战略方针为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在对德石油斗争中,苏联不仅保存了本国的石油潜力,而且使国家石油工业在受到战争冲击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摘编自王绍章、李爽《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苏联保存本国石油潜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战对二战战争进程的影响。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后,一直遭到主要西方国家的排斥,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会,这不仅有损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而且会严重阻碍世界局势的正常发展。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苏联首先向一直未与之建交的美国传送建交的意愿。罗斯福就任总统不久,即向苏联政府提议正式举行建交谈判。不久,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还趁此机会,同西班牙、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国际联盟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1933年11月,法国外长巴尔都向苏联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际联盟的建议,希望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在得到苏联同意后,他又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重返国际社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重返国际社会。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自从在国联问题上失误之后,孤立主义一度重新甚嚣尘上。在华盛顿体系中,它“参与其中而不负责任”,继而带头提出所谓“非战原则”,甚至在中国东三省发生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也只发了个“不承认”的声明,以致法西斯国家得以得寸进尺,终于酿成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年,以往美国之行的政策基本未变,在1935—1937年间接连通过几个“中立法案”,声称要避免“重犯”上次欧战时的错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出售军火等。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1939年开始修改中立法,取消过时的“军事禁运”,转而实行“现购自运”。当时德国支付和运输能力均较英法为弱,因此这种“现购自运”政策于英法有利。……大约到了1940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先后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年9月27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接着又公布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把矛头指向美国,才使美国在心理上有所觉醒,认识到摆脱孤立主义之必要,包括罗斯福总统本人在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40年9月与英国签订《驱逐舰—海军基地协议》,即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驱逐舰,英国向美国提供大西洋海军基地;1940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以作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这样,美国就由中立国变为非交战国,实际上站到了交战的一方。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