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史料

亚历山大……正式任命近卫军①官朴塞斯塔斯为波斯督办②。……他当上波斯督办之后,立即换上米底亚③服装(其他马其顿人可不喜欢这样)和学习波斯话。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仿效波斯人的作风。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亚历山大都是赞赏的。

——【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

说明意大利庞贝城的罗马镶嵌画《伊苏之战》(部分),画中人物为身穿波斯服饰的亚历山大。伊苏之战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马其顿军与波斯军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①近卫军:由亚历山大的好友组成的一支军队,其中大多数是马其顿贵族。
②督办:总督。亚历山大基本继承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古代波斯人最初的所在地成为亚历山大帝国治下的一个行省。
③米底亚:希腊人常用米底亚代指波斯。

(1)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自先秦时起,中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朝鲜,对朝鲜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周、汉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和礼仪已经传到朝鲜半岛;至隋唐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极力吸收中国文化,除了儒学之外,在佛教、官吏制度、服饰、地名、姓氏等方面无不模仿中国;在高丽时大兴佛教,到末期从元朝引进宋代理学,孔子、朱子后裔的学说一并传入朝鲜。

——摘编自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但中国瓷器仍然作为奢侈品主要为皇室和上层社会享用。到17世纪,瓷器已成为“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朝鲜与中国交往的特点。

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3000万件,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3)根据材料,概述16-18世纪中外瓷器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942年,一些国家开始思考和计划如何构建一个新的战后世界,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10月,《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于莫斯科发表。其中规定:“一、四国(美、英、中、苏)对轴心国继续敌对行动,直至他们无条件投降;二、四国同意采取措施,保证由战争迅速有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三、四国承认有必要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四、四国在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以前,将彼此磋商,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五、四国约定在战争终止后,将不在其他国家领土内使用军事力量,并对战后军备管制达成一实际可行的普遍协议等。”

——摘编自《联合国50周年年鉴特刊》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四国普遍安全宣言》进行评析。
2024-04-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期间,围绕战后德国的领土处置,盟国分歧严重。斯大林要求将德国肢解成如下部分:莱茵当应该独立,巴伐利亚也应该独立,其他地区也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并且将东普鲁士割让给波兰。罗斯福认为应该把德国分成6个部分:黑森、汉诺威及德国西北部、萨克森、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两个具有战争潜力的重要地区鲁尔和萨尔,将实行国际共管。丘吉尔更加痛恨德国,认为应该采取更为极端的措施:他时常提起,应该把德国阉割,或者将其变成一个肥胖而虚弱的国家,以防止其以后再发动战争。但另一方面,丘吉尔也认为,这样做会导致让斯大林填补这一地区的真空。然而,大多数的英国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支持把德国分割,即使这样可能会让苏联成为中欧的霸主,也应该这样做。

——摘编自西姆斯《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

(1)根据材料,概述英美苏在战后德国领土上的共同立场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立场在战后的变化及原因。
2024-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在宣言上签字的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下,终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大联盟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要求,为后来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在国际关系史上,雅尔塔体系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后对世界和平与战争状况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体系,而且其后至今尚无以地名命名的国际体系出现……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

——摘编自刘建飞《雅尔塔体系的是与非》

(1)根据材料一、写出“宣言”的名称,简述“宣言”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期中)历史试题
4 . 【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   随着过去退出记忆并以印刷形式留存下来,历史学家和其他评论家开始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来描绘那场可怕的大战中的胜利。一部分人认为,同盟国的战争努力只不过是同一硬币的另一面——在道德上,同盟国的事业与轴心国的事业一样陷于破产。与南京、鹿特丹、贝尔格莱德、格拉纳河畔奥拉杜尔或马尔梅迪的一笔笔明细账相对的,是同盟国拒绝轰炸通往奥斯维新的火车线、在战争结束时让德国战俘忍饥挨饿、将广岛夷为废墟——这是最恶劣的“反人道罪行”。

——摘编自【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

材料二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摘编自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材料三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代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


(1)简要评价材料一中“一部分人”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记忆以及二战前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口号失去吸引力。在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中,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数百万民众寄希望于国联来防止战争。英国对德宣战后,和平主义和绥靖主义思潮在英国仍有很大影响力。英国民众不再像一战时那样用欢呼声以及对军事荣耀的期待去迎接战争,相反,二战被视为一场人们缓慢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政府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战争动员话语较少涉及人民。负责政府战时宣传的信息部由于机构庞杂、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等弊病,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在此背景下,政府动员话语逐渐出现“人民战争”的转向。“人民战争”话语延续到战后初期英国的社会转型中。在1945年大选中,工党领导人艾德礼表示,“人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必须建立“人民的和平”即符合“人民”利益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工党最终赢得大选,映射出“人民战争”话语承载的价值理念在战后英国的社会吸引力,为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共识政治的基础主要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协约国就紧锣密鼓地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成立了一个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从而确立了战后国际新格局……。 该体系的确立,目的是为了维护战后的和平与安宁,但是从其形成的第一天起就酝酿着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埋下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摘引自赵文亮、崔美《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

材料二   1943 年9 月意大利投降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而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因此将这些协定的总和称之为……体系。

——摘引自仝晰纲《历史学考研词典》

材料三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兹宣告:(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四   1945 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 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确立的国际新格局是什么?列举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要条约。
(2)根据材料二,写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名称。并简要评价这一体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一宣言的名称,并简述该宣言签署的意义。
(4)材料四中“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具体有哪些表现?
2023-10-09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并未感到日本的威胁。美国向日本提供战略物资,扩大对日贸易。美国的军火商为发战争财,支持日本侵华行为。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总统胡佛曾表示,“应该发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而英国首相张伯伦则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所谓“道义封锁”对日本基本起不到作用。日本的重要战略物资铁砂、铅、锡、锰等几乎完全依靠从英、美、荷进口。1937年美国向日本出售价值248.4万美元的飞机,1938年为1745.4万美元。1932年美国对华出口是5600万美元,对日出口是13500万美元。1940年,美国对华出口是7800万美元,而对日出口却达22700万美元。美国的远东政策宁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也要怂恿日本与苏联和中国为敌。美国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很快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炮火硝烟中灰飞烟灭。

——摘编自王屏《日本的侵华野心与美英对日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参战前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相继在“被告席”接受战胜国拟定的“和平条款”。没有调解的场面,没有磋商的气氛。不难想象,靠交易和威胁而匆忙建立的国际秩序会有多大的稳定性。凡尔赛体系就像一把利剑刺在每个德国人心头。“无论是谢德曼政府、斯特莱斯曼政府,还是希特勒政府,都难以容忍,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是他们的既定政策”。仅仅20年,凡尔赛体系的创建者们就收到了一张烫手的“罚款单”——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材料二   英国虽属三大国之一,但英帝国大势已去。丘吉尔看得很清楚:“欧洲的力量均衡已岌岌可危”,英国将来“很可能被置于一个极不舒服的地位,夹在两块大磨石之间碾着。”

——摘自H·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1941—1946》

材料三   对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则根据当时三大国的军事实力,重新确定了边界和势力范围,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美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 就力量的影响来说, 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走。”建立联合国组织,并在安理会实行大国否决权。这就是战时盟国首脑们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也构成了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沈永兴《关于雅尔塔体制的一点看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后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建立的秩序体系,说明其特征和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两块大磨石”是指哪两个国家?试归纳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二战后,指出美国发动与“俄国”“冲突”的具体表现。
(4)雅尔塔体系下的全球治理模式属于大国霸权治理还是理性制度治理,存在争议,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实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政策,在殖民扩张中注重无形的控制和支配,其根源就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在全球首强一指。英国由此成为“调动和开发别国资源的先驱……它的政策不仅针对殖民地,而且针对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因此,它对帝国内部相对的不在意,虽然这种态度绝不是绝对的”。“英国不仅要求殖民地市场而且要求世界市场”,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德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地推销剩余产品的能力。英国对各殖民地的出口大大有助于缓和从1873年到1886年间英国的不景气,从而唤醒了英国商人在扩大对殖民地贸易上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摘编自袁航《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德意和亚洲的日本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他们要重新分割世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号召美国人民竭尽全力支持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生产武器和舰只。1941年3月,美国租借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这一法案的实施是罗斯福政府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影响美国实行全球主义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影响。
2023-09-24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化外交与美国霸权]15分)

材料一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丁美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历来被看作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的试验田。美国参加二战后,为了更有效地抵制纳粹在拉美的宣传活动,服务战争的目的,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协同其他政府和私人团体进行在拉美国家的文化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出版印刷和电影等宣传媒介向拉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纳粹的宣传活动予以反击。让美国在拉美人民心目中变成一个乐善好施、崇尚自由的国度,达到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西半球的目的。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促进了美国人民和拉美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

——摘编自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

材料二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维护全球霸权。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其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一方面让更多的拉美学生有机会接受了美国式教育;另一方面加快了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融合,使美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拉美地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后美国在拉美展开文化外交特别是推广美式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深刻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