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由该示意图可知(     
A.依照山川形便划分国界B.苏联与德国妥协的产物
C.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D.苏联西部安全重要考量
2023-12-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日本在此时没有趁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A.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无力抽身B.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
C.日本担心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军事阻挠D.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到沉重打击
3 .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


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命运

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一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和约》。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走上前线一去毫无音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二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损”。

——摘编自蔡成著《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4 . 1940年9月,罗斯福及其内阁绕过国会,直接采取行政手段,与英国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旧驱逐舰以对付德国潜艇,确保大西洋航道的畅通;英国则同意将纽芬兰、百慕大等海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A.严重破坏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B.直接刺激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
C.有利于英国赢得不列颠之战胜利D.战略上很好地配合了苏德战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   随着过去退出记忆并以印刷形式留存下来,历史学家和其他评论家开始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来描绘那场可怕的大战中的胜利。一部分人认为,同盟国的战争努力只不过是同一硬币的另一面——在道德上,同盟国的事业与轴心国的事业一样陷于破产。与南京、鹿特丹、贝尔格莱德、格拉纳河畔奥拉杜尔或马尔梅迪的一笔笔明细账相对的,是同盟国拒绝轰炸通往奥斯维新的火车线、在战争结束时让德国战俘忍饥挨饿、将广岛夷为废墟——这是最恶劣的“反人道罪行”。

——摘编自【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

材料二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摘编自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材料三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代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


(1)简要评价材料一中“一部分人”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2年1月1日,以大西洋宪章为宗旨,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宣言的签署(       
A.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B.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促使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D.造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正面对抗
7 . [文化外交与美国霸权]15分)

材料一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丁美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历来被看作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的试验田。美国参加二战后,为了更有效地抵制纳粹在拉美的宣传活动,服务战争的目的,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协同其他政府和私人团体进行在拉美国家的文化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出版印刷和电影等宣传媒介向拉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纳粹的宣传活动予以反击。让美国在拉美人民心目中变成一个乐善好施、崇尚自由的国度,达到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西半球的目的。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促进了美国人民和拉美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

——摘编自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

材料二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维护全球霸权。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其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一方面让更多的拉美学生有机会接受了美国式教育;另一方面加快了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融合,使美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拉美地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后美国在拉美展开文化外交特别是推广美式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深刻影响。
8 . 1939年初,法国主张联合苏联遏制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还怀疑它(苏联)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由此可见,英国拒绝联合苏联(     
A.是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B.出于冷战对抗的现实
C.体现了与法国争霸的企图D.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
2023-06-02更新 | 305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9 . 1995年,德国小说家施林克发表小说《朗读者》,文中的汉娜渴望爱情、真诚善良,但当她前往奥斯维辛死亡营看管犹太女死囚时,却拒绝打开教堂大门,冷漠地烧死了所有的囚犯。她在法庭上说:“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们对她们有责任!”此文学作品(     
A.旨在重新诠释人性的价值B.倡导人的解放和人格健全
C.注重反映政治和社会现实D.体现了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2023-05-29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名校预测历史试题(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败降后,戴高乐发起反对纳粹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自由法属非洲”应运而生。“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        
A.推动了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场的开辟B.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
C.改变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力量对比D.强化了法国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2023-05-11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名校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