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世纪教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

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

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铜”。

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提到:“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诗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上述言论表明,中古时期的基督教(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B.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促使神权与王权斗争不断D.使得近代文明难以孕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他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A.动摇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抨击中古时期的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和法律思想具体体现为“摩西十诚”。其中后“五诚”的内容分别为: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别人的财物。基督教的这些思想(     
①要求人们忍受世间痛苦   ②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A.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B.王国割据局面的形成
C.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D.政治与宗教逐渐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西欧中世纪,文化教育是为教会服务的,是教会的奴仆,正规的学校机构是教会管辖下的宗教机关,掌握文化、控制教育的一般是教会人士。而蒙昧与禁欲是教会的两大特征,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这一状况(     
A.强化了教会对人们思想方面的控制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C.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肯定了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2022-10-14更新 | 287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     
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   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   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这段论述(     
A.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B.揭示了中古欧洲发展停滞的原因
C.旨在说明宗教信仰的盲目性D.存在对中世纪时欧洲王权的贬低
10 .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了欧亚大陆(     
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D.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