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权。从法律角度讲,英王是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其活动是属礼仪性的,只是形式上履行批准手续。英国首相本人首先是由选民选出的下议院议员,然后经本党议会党团选举成为政党的领袖,如果他领导的党在大选中获胜,他就能被女王任命为首相,因此,政府首脑既控制内阁又控制议会。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多种角色的领袖——国家元首、党的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政府首脑和主要的立法创始人。总统的产生是先由各选区选民选举“选举人团”,再由“选举人团”选出总统,总统选拔的政府人员,需由参议院批准,但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党。

——摘编自董海岭《浅议英美两国议会与政体的区别》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各地选举条例规定,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地主、富农、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人士,均享有同等的权利,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参加各级权力机关参议会的选举,又都有被选为人民代表参议员和公职人员的权利。所有选民不受性别、职业、财产等限制,各级参议会名额和人民代表的产生均以一定人口数为基础,即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等。在陕甘宁边区,相比于土地革命时期,各级参议会的参议员一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即自下而上,全部实行直接选举。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参政热情,创造出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同时,影响与推动了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丁俊萍《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英王威廉三世经常与少数几个重要的大臣聚会于密室,商讨国事,内阁已具雏形。乔治一世当政时,厌恶议会中无休止的争吵,渐渐失去参加枢密院会议的兴趣,并从1718年起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而指定财政大臣代其主持。1712年担任首席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以卓越的才干操纵下院,控制内阁,独揽行政大权。内阁会议自此有了自己的首脑——首相,摆脱了国王的控制。与此同时,辉格党在国王的支持下,长期掌控议会。而久居台下的托利党经过逐步的分化与重组,发展为政府的“反对派”。议会与政党的接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摘编自岳爱成《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

材料二   复辟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不仅拒绝召开议会,还于1830726日发布多项敕令,以君主专制的强硬政策对抗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资产阶级代表梯也尔随之起草了一份“抗议书”,认为“政府违反了法制,我们可以不服从”“政府现在丧失了合法性”“我们反抗它”。729日,成千上万的工人、退伍军官、小商人等在巴黎自发地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自由万岁!”“打倒波旁王朝!”的口号响彻巴黎上空。82日查理十世被迫退位后,波旁王朝在法国的200余年的统治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吕一民《大国通史: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初期英国民主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波旁王朝“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法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832年议会改革后,主要标志是1841年皮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上台组阁。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首相组织内阁,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所有阁员均须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阁所有成员维护内阁的“集体形象”,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否则不利于贯彻实行政府的政策;阁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的失败意味着整个执政党的失败,所有阁员必须同首相一道辞职,回为普通国会议员。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内阁不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阁加强了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控制,凸显了英国行政和司法交叉混合的特征。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材料二:美国内阁是是总统领导下的部长会议名称。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任职期间常召开高级官员会议,这种会议被称为内阁,后来形成惯例。内阁成员由总统决定,通常各部部长都是内阁成员,如国务院、财政部、国防部、内政部等。这些人照例都是其党的顾问班子里的高级人士,在某种特殊意义上是总统个人的顾问班子。内阁不是集体决策机构,内阁成员分别对总统负责。如内阁成员不同意总统的政策,可自动辞职或由总统解除其职务。内阁成员不能担任国会议员,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每个成员都有权力和影响,但内阁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却毫无权力可言。

——摘编自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如何体现民主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内阁与美国内阁的异同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是理解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追溯其历史对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变化具有重要义。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讨论和定义至今都有重大影响。在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财富创造能力背后,马克思看到人类生而有之的贪婪本性。资本主义制度使致富的欲望和才干得以发挥到极致。资本家通过压迫和剥削劳工阶层追逐利润。列宁则认为,借助政治权力的垄断才是资本主义的真谛所在。

——摘编自【德】于尔根·科卡《资本主义简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制度变革中的制度内容与制度形式的关系状态,即制度内容与制度形式的“变”与“不变”,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制度变革模式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范式:第一种模式是原来的制度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原有制度行使的职能和程序在实质上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模式可称之谓“新瓶装旧酒”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原有的制度形式和制度内容被新的制度和形式所取代,可称之为“新瓶装新酒”;第三种模式是传统的制度形式得以保留,但制度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模式。

——摘编自叶剑锋《制度形式与内容的“变”与“不变”》


根据制度变革中制度内容和制度形式的关系,结合世界史的内容选择一种模式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7-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七高级中学(长安区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在将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英国学者贝蒂.肯波指出,从光荣革命到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国王和下议院的权力分配关系在不断变化着。其中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在1784年至1832 年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英国人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并充分利用了王室的传统地位,把它融入了英国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并最终使其成为政党、首相、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国家礼仪象征和半超越性质的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摘编自陈晓律《君权变化的含义一-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材料二   当我们回首法国大革命并注目于大革命后法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历程的时候,就应更加珍视这段历史的思想和理性价值,毕竟法兰西在近代所走过的路程不是简单的内部派别争斗、政变和军事战争,她所带给我们的更是法兰西民族从前现代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心路历程。法国大革命虽然以暴力开始,但是领导这场革命的大多是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因而他们自然知道要弘扬的是启蒙思想中的核心要素自然法理论和天赋人权。当然,与英美革命相比,法兰西的革命者更强调创造而非传统,所以法国革命者开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订宪法,革命的法兰西希望用一部成文法典-宪法来开创崭新的制度。

——摘编自周明圣(走向共和一近代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人构建现代“国家的运转机制”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这种“运转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过程的角度,比较近代法国共和政体与英美新政体确立过程中的不同点,并分析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创立与发展的认识。
2022-07-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九江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写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变革过程,是支配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规范和惯例的进步,并改善个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更大提高。可见,制度创新在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行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制度创新有助于政治观念更新,有助于政治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政治行为进步,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良性制度代替非良性制度,效率高的制度代替效率低的制度的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西方政治社会中已经分化出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雅典出现的阿留帕克、埃非特法院、11人法院、迫埃德特法院和40人法院等。在雅典,掌握国家政权的九个执政官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间的行为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审查,执政官也必须向陪审法庭述职,雅典的法庭还具有对立法权的制约功能。

——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例》

材料二早在中世纪英国国王加冕的誓词中,就有国王要承诺遵守和维持王国民众所选择的法律和正当习惯的规定,查理一世即位时的加冕词也宣称:国王“同意遵守并维护王国现有的法律和正当习俗”。“光荣革命”后,法律取得了高于王权的地位。17世纪后期以来,英国议会借助革命和复辟王朝的政治妥协确立了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争取的权力和地位。18世纪以来,英国司法制度逐步朝着近代转型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部政达《近代早期英国司法转型研究(1485—17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社会司法发展的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社会司法进步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雅典与近代英国司法发展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